王三运:脱贫攻坚 需要时常自我审视

18.12.2015  10:51

脱贫攻坚既是一个主战场,也是一个大考场,我们不能怯场,更不能退缩,要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攻克碉堡就不下火线,带领群众攻坚拔寨、走向全面小康

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这样一个阶段,我想我们应该做到“八个时常”自我审视。

时常掂一掂责任使命的分量。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们干得好不好、名声好不好,群众会记住的,历史会评价的。现在,扶贫攻坚拔寨的使命就摆在面前,把这件事做好了,我们心里就会踏实,就会有荣誉感、价值感、成就感,才算真正履行了责任和使命。

时常想一想群众企盼的目光。每当去贫困群众家里的时候,我们看到最多、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那种想脱贫致富而又无助的目光。在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为他们做些事的时候,我们是做还是不做,是真做还是假做,是实做还是虚做,是经常做还是偶尔做,是全面地做还是有选择地做,这取决于也反映了我们的觉悟、境界和素质。

时常照一照作为公仆的身份。对党员干部来讲,有了职务,有了待遇,就要想一想我们为贫困群众做了多少。如果你能挑100斤却只挑50斤,能解决10个问题却只解决一两个问题,能干8小时却只干4小时,就应当感到愧对身份。

时常查一查工作作风的差距。人是有差异的,工作上、业绩上、作风上难免有差距。但不能坐视差距不管,而是要正视差距,急起直追。要经常找一找作风上的差距,经常拂一拂身上的灰尘,这才是正确态度。如果是自我放纵不好的作风,甚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老百姓肯定会对你不满意,组织上也要对你做出处理。

时常理一理思路举措的头绪。扶贫脱贫不仅任务繁重,工作的形势、遇到的难题、群众的诉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的思路和举措不能一成不变,要经常理一理头绪,有针对性地去完善思路、谋划举措、解决问题。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到“1236”扶贫攻坚行动,再到“1+17”精准扶贫方案,就是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时常测一测攻坚任务的答卷。抓扶贫必须有做答卷的意识,对照工作图表,通过经常调研、评估来作出判断,看一看是不是按计划、按节点、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在此基础上,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做,到最后才会有好的结果。

时常听一听民意认可的程度。脱贫攻坚抓得好不好,要看数据统计、社会评价和实际效果,但最根本的一条,是群众是否满意。如果群众满意,我们就继续前进;如果群众觉得不对头,我们就切实整改。

时常振一振决战决胜的精神。脱贫攻坚既是一个主战场,也是一个大考场,难题会接踵而至,挑战会应接不暇。但我们不能怯场,更不能退缩,要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攻克碉堡就不下火线,带领贫困群众攻坚拔寨、走向全面小康,真正干出一番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日前在全省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上说

记者 林治波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1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