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灼见建言献策 海内外文艺名家共论敦煌美学

24.09.2016  12:42

    原标题:真知灼见建言献策 海内外文艺名家共论敦煌美学、中国精神

  论坛现场 资料图片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X分项活动——“敦煌美学与中国精神论坛”近日在敦煌华夏国际大酒店举行。10余位海内外文化艺术家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在妙语连珠中让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深深地打上了“敦煌美学与中国精神”的印记。

  “敦煌精神就是开放、包容、创新、虔诚;依托敦煌文化,建设中国的世界美术馆,在河西走廊打造一个艺术品交流平台,让敦煌再现千年文化交流盛况。”在论坛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何家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陈传席,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等十余位海内外文化艺术名家齐聚一堂,通过对敦煌美学的回望,对中国精神的仰望,探讨出关于文明、关于文化、关于艺术、关于敦煌乃至于关于全球文明治理一些智慧之光。论坛由美术考古及史论学者汤珂主持。

  “敦煌把中亚、西亚、欧洲、印度等地区的艺术汇集一起,在这里开窟、绘画、塑像,形成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舞台,使得敦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艺术博物馆,给后人带来很多的启发,带来很大的创造,这种创造力迸发出自由的精神。后人没有把它看做是死的标本,而是活着的生命,于是有了更多的创新、发展。”何家英在发言中表示:“敦煌承载着工笔画最辉煌的时代。敦煌壁画承载着一种国家兴盛时期特有的开放、包容、有气度的大国精神,并具有创造性的、虔诚的精神,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敦煌精神与当今时代非常相似,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开放包容精神,比工笔画辉煌时代看到的更多,接触的更多,中国文化一定能够更加有生命力地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何家英表示:“历史地看,敦煌的兴盛就在于它是文化文明的交汇地,如果在这里再搭建一个交汇的地方,那就可以重现敦煌千年前之兴盛。所以建设一个世界美术馆是必要的。我认为,在敦煌或嘉峪关建设一座世界美术馆,在河西走廊形成一个艺术品交流平台、交易市场,是很有潜力的。

  “莫高窟和敦煌艺术被全球发现,应该有两个事件,一个是20世纪初藏经洞的打开,但那时中国正处于战乱时期,除了少数人外,还不被广为人知;第二次就是张大千去敦煌之后才被真正意义上的发现。”侯黎明边介绍敦煌文物研究所70年间对莫高窟壁画的临摹简史和案例,边梳理了敦煌壁画艺术的发展变迁。“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1000多年的艺术演变都体现在敦煌壁画上,敦煌是1000年的美术史,怎么说都不为过。

  论坛上,还举行了《中贸文化丛编——民国书画断代史》首发式。该书为第一部权威解读《贞松永茂》旷世巨作的专著,由李波主编、作者孙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民国书画断代史》不仅是涉艺术史的著作,更是一本难得的书画收藏指南。(记者高宏梅)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