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写周祖的雕塑艺术

24.11.2014  14:36

周祖石雕巨像

    阳光灿灿然。蓝莹莹的天空把伫立在底边周长近300米黄土台基上的周祖石雕巨像映衬得格外伟岸而豪迈。一步步拾级而上,上到台基顶面,再款款围绕着山岩般嶙峋的石像转一周,昂视这尊雕塑,令人浮想联翩;这样的审美过程似若穿梭了4000多年的历史邃道,瞻仰到周祖——中华农耕文化始祖不穴出拙朴、持恒、不断开掘的古代伟大生活图景。

    不穴出是周王室的第二代先祖。其人,据《史记》载,为帝尧时后稷之子。后稷,名弃,为黄帝曾孙帝喾之元妃姜氏所生,曾为农官,重农事,功业卓著。不穴出继承父业,担任了夏王朝的农官,继续管理国家的农业。夏王朝经禹、启而到帝太康时,因失政不重农业,为后羿所逐,不穴出也因此失官而奔戎狄之间为生,即今庆阳一带。

    不穴出来到庆阳之后,与儿子鞠、孙子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由于不穴出及其子孙的身体力行积极引导,在庆阳一带发展起了农耕经济,将后稷所开创的农耕文化不仅忠实继承下来,而且向处于游牧生产的边远地带推广,使当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农耕生产更加广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发展;他积极传播勤奋、敦笃、忠信等美德,教化了当地民风,使华夏美德到处生根开花结果;他认真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保障了当地人民安居乐业;他还与当地居民积极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周民族。是故,他不仅开创了周邦的伟业,而且在鼎新农耕文化、广大华夏美德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一生对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陇东人民历来是特别敬仰周祖不穴出的,视作神明。今有学者还认为,不穴出的穴出,“即从地穴中走出”,意指创造了周民族的原始文明。

    如果说雕塑艺术是“纪录时代的石书”,那么今天的雕塑艺术家面对周祖不穴出及其伟业又会透射出怎样的艺术信息呢?庆阳人状写这“石书”又说明了怎样一个生存样态与思维实情呢?但不论怎样揣想,不穴出雕像已经是显示甘肃悠久文化及现代雕塑艺术成果的一座丰碑。您看,这座高达38米微显赭色的石质雕塑人物像,以黄土台基为底座、蓝天碧空为背景,呈现出该作品具有震撼力的美感、质感、动感、量感和整体感,它是甘肃人民穿越历史的现代文明象征,记录着我们奋勇向前的时代精神。雕塑艺术非其他艺术类种能与之比拟,是非常辛苦、劳动量巨大的一种艺术创造。然而,它却让我们感受到人物雕塑艺术在公共空间所凸现的壮丽与恒远。

    这上千吨的石质原料把它雕凿成像,凝结成稳稳当当伫立在黄土座基上的艺术物象那要花费多少气力?然而当一块一块巨石从下向上对接合成之后,伟岸、辉煌与拙朴、敦实便完美融合为一体,构成了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您看,不穴出的一腿向前迈出半步,袍裙右侧似在和风中张扬而起,重心在直立的左腿,而左侧布裙则与斧凿般挺拔的山岩相触相融,下宽上窄,稳如泰山。不穴出的身躯笔挺,腰间系绾带,腰窄而肩阔,上身半裸着,露出块块腹肌和雄健的胸脯,衣襟畅开,随势而动,垂于体侧;左手臂挽着一捆五谷禾穗,或糜菽或稻麦,生动真切,他像是从田畦间收获而归?而右臂向前上方伸开出去,作指引、展现、远望之状,引人无限遐想。据说不穴出石像的右手臂就重达80多吨!这只按比例有所放大的夸张的粗臂手势与定格的动态,足以表明这位周民族先哲对社会衍进的推动力。不穴出的脖颈向右侧扭转,前边须发曲拂,如山泉流泻,后面筋骨突起,非常有力度,而其面部表情却非常温和,略带微笑状;嘴唇有楞有角,轻吻合,鼻梁高起,眉骨隆凸,目光炯然而平视,仿佛眺望天际无穷无尽处。当只有一些文献记载而要创造出不穴出的三维立体塑像时,我们的雕塑艺术家很自然地会把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灵动、夸张的技巧与西洋雕塑艺术对于人体美的写实手法相结合,一块块突起的肌肉体现着生命的活力与壮美,真实地凸现出这位历史伟人从肉体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形像,并且寄予了陇东人今天的审美诉求;从动静衣着中产生力量之意韵,从身姿到眼睑中透出石质的永恒与坚毅,而且古朴中显现着高雅。

    2011年,地处著名的董志塬上的庆阳人在城北开辟了这片平坦的广场并起名“周祖广场”。不穴出巨像身体向东而脸面向南,这完全是一种昭示,也是一种象征。广场上散步的人讲,这石像是陇东人的一种念想,以前凿石造像哪有这么高这么大的?经济作物与大地的恩惠,不穴出执着掘进的伟业与今人厚德载物的梦想,都以现代雕塑艺术完美地表现着。“这里已经是庆阳市的地标建筑,也是老百姓今天时尚的一种表达方式”。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