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特殊家庭脱困 精神和物质同等重要

15.02.2017  17:01

  日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兰州市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决定对全市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不断加大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救助、生活帮扶和社会关怀扶助力度,切实解决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

  众所周知,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动下,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数量已经突破1.8亿,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失独家庭和独生子女伤残家庭。从现阶段看,子女伤残和失独现象是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特殊问题,我国现在有百万失独家庭,而且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随着这些家庭的不断增多,其正成为一个亟待关切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中国传统思想中长期以来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很多父母倾其大半辈子的心血来照顾子女,子女的出生、教育、就业、婚姻、生子都一手包办就是为了到年老时能有生活的保障。而独生子女的死亡和伤残,使这些父母陷入了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境地。

  其实,2013年国家卫计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五部委发出《通知》,提出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要加大经济扶助力度,做好养老保障工作,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广泛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同时,随着2016年全面“二孩”的落地,这类家庭的总量也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在庞大的基数面前,这样的缩减恐怕仍难以掩盖整个群体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今,兰州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兰州市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工作实施办法》,充分表明了政府对这项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要解决问题的决心。

  有帮扶举措固然很好,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解决,绝对不是单靠物质补给、社会保障就能弥补的。不可否认,物质上的扶助的确避免了此类家庭因经济上的危机而陷入生活上的困顿,但其同时也遮蔽了这些家庭精神层面的问题,使得这个群体的诉求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

  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成立了失独老人组织之后,越来越多的老人得到鼓励、互助,在有组织的引导下走出伤痛。而如何探索有效的路径,让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家长从家里走出来,融入到集体、社会之中,也将成为社会工作者面临挑战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在政府民政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安抚机制,从而抚慰这类家庭,尤其是中老年家庭的寂寞晚年生活,是较为务实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