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守住民生底线”背后的意味

30.05.2014  12:05

  5月26日至28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深入衡阳市的企业、园区、农村,检查指导防汛抗灾工作,调研经济运行和民生保障等情况。他强调,要全面做好防汛抗灾各项工作,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确保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要牢牢守住民生底线,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5月29日《湖南日报》)

  正所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综观我们的各项工作,没有什么能比改善民生更重要更迫切的了。实际上,民生工作自始自终也都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而要真真正正改善民生,就应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具体到湖南来说,就是突如其来的强降雨造成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了解灾情帮助灾民已经成了当前最大的民生。也正是挂念着受灾民众,杜家毫赶赴灾区,了解民众受灾严重不严重,生活能不能过得去。如此这般将民众挂在心上,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省长的为民情怀。

  当然,了解灾区受灾情况解决灾区民众生活困难,这只是最基本的民生底线。再来看主政湖南的省长杜家毫,其每到一地都十分关心当地灾情和救灾各项工作,强调要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继续抓好防汛抗灾各项工作,及时做好农业灾后补损工作,加强对各类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检查排查工作,无形中更是将关注民生落到了实处。“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主政者如此,当然会调动三湘民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实际上,不仅仅是受灾群众,对所有民众而言,民生改善都是一个大工程。毕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衡量“中国梦”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要看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逐步提高,能否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湖南是个农业大省,在民生改善方面更是任务艰巨。着眼于此,杜家毫就表示要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农民得实惠最大化,相信这也是其“牢牢守住民生底线”的最根本含义,不啻于将工作做到了民众心坎里。

  更何况这种表示还不是空口说说,而是有着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这不是无稽之谈,杜家毫在灾区视察中就曾指出,要把土地综合整治与基本农田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有效聚合各类涉农资金和力量,同步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和人居环境改善,以此来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仅此就足以体现出主政者对湖南省情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民生改善的科学筹划。

  其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群众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群众呼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永恒主题,甚至已经成为了湖南主政者一以贯之的本质情怀。仅就民生改善最为关键的资金投入来说,湖南2013年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就已经超过300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超过65%。如此真金白银的民生投入,当然保证了湖南民生改善大船的破浪前行。

  最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湖南在“惠民生”上实招频出,在2013年就取得了21项3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8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万人、解决37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骄人成绩。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杜家毫更是表示湖南要围绕“两房两棚”建设、“两供”、“两治”等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集中力量办好15件实事。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让人民对湖南的民生改善充满了期待。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甚至已经成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根基。可以预料得到,带着高度的政治清醒,以及坚决的责任担当,在徐守盛、杜家毫等湖南主政者的领导下,全省上下团结一致、真抓实干,把民生改善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就必能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赢来湖南民生的更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