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面产业化亟需落实战略规划

19.05.2015  04:18

    近日,省商务厅组织召开全省牛肉拉面行业座谈会,兰州市商务局、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及兰州市12家牛肉拉面骨干企业的负责人就牛肉拉面在产业品牌连锁经营、物料配送、人才培训和省外、海外业务拓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各企业代表纷纷发言,介绍企业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开店情况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牛肉面是兰州的城市名片,代表着“舌尖上的兰州”。经过数代人积累百年的发展,如今兰州牛肉面已经进入品牌多样化的发展阶段,从一个地方性小吃壮大成为蕴含深厚历史积淀的特色文化餐饮品牌。据了解,目前我省在全国开设的牛肉拉面馆已多达2万余家。其中,具有品牌的连锁经营店在全国辐射到25个省市,金鼎、东方宫、马兰拉面、马子禄等拉面店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发展成为连锁、加盟餐饮企业,兰州的安泊尔、金强、双裕等一些牛肉面企业,正在步入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带动甘肃的餐饮“走出去”延伸至海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解决就业人员超过上百万人之多。

    然而,兰州牛肉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遭遇发展瓶颈,如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化经营等。特别是牛肉面一走出兰州,味道就变得不再正宗,其竞争力和影响力都与兰州牛肉面的盛名相去甚远,甚至很多外地的牛肉面经营者打着兰州牛肉面的招牌在抢夺本地企业的市场份额,严重影响了兰州牛肉面的声誉和市场定位。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主要还是我们自身的功课没有做好。兰州是牛肉面的发祥地,长达100年的发展也培育出了强大的本地消费习惯和一个相对庞大的本地市场,每天上百万碗的销量,给众多牛肉面经营者带来了可观的销售收入,也阻止了外地如何类型的牛肉面在兰州发掘市场。但这一局面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众多的经营者固步自封,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过小日子,缺乏“走出去”开拓更广阔市场的动力。而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兰州的经济发展始终以引进外来资金、项目为主要目标,对培育本地产业、地方品牌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扶持力度不足。正是这样一种局限性思维,使兰州牛肉面“走出去”战略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没有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相反,兰州人创出来的这块“金字招牌”如今却成为了其他竞争者开拓市场的利器。现在,很多外地牛肉面经营者都是邻省的青海人,这些经营者不仅冒名兰州牛肉面,经营不正宗,而且还将牛肉面的内涵歪曲成“拉面”,给后来走出去的兰州经营者带来很大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兰州牛肉面的声誉。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邻省地区看到牛肉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商机,在政策扶持上也走在了兰州前面。2014年12月,与兰州相邻的青海海东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拉面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海东市提出将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率先扶持发展一批品牌连锁示范店,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推动拉面店向中小城市、县乡延伸,鼓励和支持拉面经济经营者走出去,在中东、中亚等地区从事拉面及相关产业的经营活动。2015年,海东市还将筹集专项资金3000万元,主要用于扶持拉面龙头企业发展连锁经营、驻外办事处和行业协会经费补助、支持创业奖励等,重点扶持已具市场影响力的“化隆牛肉拉面”。

    好在这些年通过不断提升兰州城市形象的重大活动,还有具有战略眼光的牛肉面经营者迅速开拓外地市场的扩张经营,兰州牛肉面的“金字招牌”没有旁落。但是在如何做大做强牛肉面产业方面,的确需要政府出台更有力地扶持政策,支持牛肉面产业化发展和“走出去”战略。今年的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培育包括牛肉面在内的一批专业化和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品牌展会。这对兰州牛肉面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个利好消息。现在亟待落实好这一战略规划,尤其是尽快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加大对兰州牛肉面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把兰州牛肉面产业和其他深加工产业相结合,扩大产业链的辐射效益和推动效益;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兰州牛肉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市场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使兰州牛肉面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真正成为一种富有内涵精神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