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熊争辩下的中国股市

03.09.2014  04:35

    不期而至的反弹,令不少人萌发“牛市来了”的憧憬。在连续上涨并创下沪指2267点的年内新高之后,中国股市走到了一个重要关口:是继续上行演绎为牛市,还是股指回落延续之前的“”态,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

    在IPO重启、扩容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今年以来股票市场累计开户数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开始瞩目A股。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在经济迈向新常态的过程中,中国股市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能否随着经济质量的提升而迈上新台阶?

    透过股市这个窗口,又如何窥得中国经济和改革的前景?

    结构性变化催生“赚钱效应

    如果放眼全球股市,可以发现,A股市场与同期其他市场的表现相比,其实并不算“抢眼”。从全球市场观察,今年以来经济复苏推动资本市场普遍上扬。作为成熟市场的代表性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等美股三大指数8月27日携手创出历史新高。新兴市场表现更加抢眼,截至8月28日收盘,印度孟买SENSEX指数年内累计上涨近26%;阿根廷MERV指数同期涨幅更高达八成以上。A股的整体表现仍然不敌一些新兴市场,相对于欧美等成熟市场的估值优势也在逐步丧失。

    但另一方面,与总体表现相比,A股市场悄然出现的结构性变化似乎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的统计显示,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划分,今年以来综合类、休闲服务、汽车、计算机、电子、有色金属、通信、电气设备、轻工制造、国防军工分列行业涨幅榜前十位。

    进入2014年以来,大数据、文化传媒、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新能源、高铁建设、3D打印、上海自贸区、国企改革、“沪港通”等概念股相继成为市场热点。

    明显“赚钱效应”还未显出

    华鑫证券投资总监仇彦英分析认为,上述热点行业和概念,或涉及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或与重大改革举措同步。从这个角度来说,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主要功能的股市,不仅反映着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进程,更对其产生显著的“助推”作用。

    中小板、创业板的强势上涨,也佐证了这一判断。“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走势,要好于上证指数。这是因为他们代表的是新兴的经济体,说明我们经济转型的努力正在见效。”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王庆说。

    尽管这其中有中国股民喜爱“炒小”的投机因素,但是背后的基本面支撑更为重要。“股市‘晴雨表’反映的不是经济总量,而是中国经济的变化与质量。”海通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说。统计显示,截至8月28日,A股市场年内累计排名前十位的个股中,9只涨幅超过200%。今年以来股价“翻番”的个股也不在少数。这意味着尽管A股还未显现出明显的“赚钱效应”,但若能精准把握优质投资标的、踏准市场节奏,精明的投资者依然能跑赢指数,获取不菲的收益。

    改革正能量撑起股市“上行线

    “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上持续的高压反腐态势,增强了人们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李迅雷说。“新国九条”、沪港通、新三板扩容加速、私募基金规范管理、大力打击欺诈上市和“老鼠仓”……这些利好政策让人们敢于期待一个更加规范透明、公平公正的资本市场。

    “这些改革政策,效应叠加,带动股市发展。”李迅雷说。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是A股走势上涨的基本支撑。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助理曾刚认为,系列数据表明经济出现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奠定了股市上涨的基础。

    市场较为充裕的流动性,为A股上涨提供了动力。“在定向降准、保险业新‘国十条’等相关举措带动下,今年以来市场面资金总体宽松。”曾刚说。

    随着余额宝等理财产品收益率走低,各类无风险利率下降,进一步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流动性。

    “近期股指持续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体系的信贷供给在上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说。

    境外机构“”转“”折射乐观预期

    境外资金正在用流入港股和A股的方式表达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这其中,固然有沪港通带动的因素,但更多反映了境外资金对中国整体发展的看好。

    半年以前,国际投行集体唱空中国经济,包括高盛、瑞银、美银美林在内的多个国际投行纷纷下调对2014年的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现在,从全球来看,与上月相比,全球资金进一步增加了对亚洲市场的配置比重,同时降低了对发达欧洲市场的配置比重。

    摩根士丹利8月12日至18日对中国股市投资者(其中大部分是投资组合经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乐观情绪继续升温。

    高盛在8月25日发表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将会在三季度环比改善。

    海外投行观点的转变和真金白银的市场操作,折射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向好的乐观预期。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