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爱心桥”的热心人 ——记全省先锋引领行动“陇原先锋岗”荣誉获得者张金霞

17.07.2014  10:54

  社会人士说她是爱心救助的“牵线人”,农民群众说她是大伙儿心中的“大好人”,同事说她是平凡人中的“大能人”……

  她,就是清水县财政局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副主任张金霞。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她十几年如一日,全身心扑在救助贫困儿童、关爱下一代的慈善事业中。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13年里,她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一对一”救助贫困失学儿童活动,用爱心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乐章。

  架起爱心人士和贫困儿童之间的“连心桥”

  2001年,张金霞负责实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LPAC项目工作。在深入项目乡、村发放小额贷款、帮助贫困妇女创收的过程中,她目睹了许多贫困家庭的状况,尤其是孤儿、单亲家庭子女因生活困难、家庭变故无法上学,部分在校儿童时刻面临辍学。她深受触动,决心救助失学儿童。

  从此以后,张金霞坚持利用媒体宣传、电话联系、散发儿童资料以及创办贫困儿童救助网站等多种形式,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注贫困儿童,架起爱心人士和贫困儿童之间的“连心桥”。

  在她的积极倡导下,先后有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累计为清水县1100多名贫困儿童资助书包、文具、书籍、衣服、食品等各类学习、生活用品8.6万多件,救助金额达100多万元。

  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拓宽创收渠道

  为了摸清贫困儿童家庭真实情况,张金霞和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挤公交车、骑摩托车,有时甚至徒步几十里……

  王爱娟、王乔是新城乡张河村小学的两名贫困儿童,母亲因难产早逝,家境十分困难,炕上连像样的被子都没有。她联系广州、山东的文婷婷和宋翔资助他们,当救助金和衣物送达王爱娟家中时,王爱娟一家人一个劲儿地向好心人道谢。

  10多年来,张金霞走访了18个乡镇的3000多户贫困家庭,建立贫困儿童救助档案2000多份,救助贫困儿童1100多名。

  每当在村里调查、回访时,总会有孩子把核桃、苹果等悄悄地塞到她的手里。张金霞说:“每次遇到这种情形,我都非常感动,因为给予比索取更能让人感到快乐。”

  在多年救助行动中,她常说:“救助工作只能帮助贫困失学儿童暂时完成学业,要彻底改变贫困儿童家庭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为此,她和同事多次深入贫困儿童家庭,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鼓励其发展产业。并协调邀请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技术人员开展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儿童家庭拓宽创收渠道,增加收入。

  公布详细资料,使救助工作公开透明

  为了让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救助贫困失学儿童的行列,张金霞创建了清水县贫困儿童救助网站,在互联网上发出《救助贫困儿童倡议书》。

  她在倡议书中写道:“个人的力量是极其微薄有限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召唤社会各界有爱心的人,一起参与到救助贫困失学儿童的行列中来,让爱的阳光和希望的雨露洒遍清水大地的每个角落,使贫困家庭的孩子们都能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目前,清水县贫困儿童救助网站参与人数达到1600多人,日访问量达300多人次,成为救助贫困儿童的有效平台。

  张金霞在救助网站上公布了个人详细资料,并将贫困儿童档案、资料、照片、学校负责人、家庭联系方式提供给已确定的资助人,让资助人自主确定救助方式,以“一对一”的形式开展救助,为资助人与贫困儿童家庭、学校之间建立了“面对面”的关系。

  但有部分资助人不愿透露个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直接将救助金汇到她的个人账户。针对这一情况,她通过网站多次与资助人进行沟通,及时将救助金及救助用品发放到被救助儿童手中,并将物资发放照片反馈给资助人,使救助工作公开、透明。

  只要人人伸出关爱的双手,世界就会多一份光彩。张金霞说:“1000多个孩子的救助仅凭我一人之力难以承担,我只是在传递一种精神,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关爱贫困失学儿童。”(记者牛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