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很强大但有时也很脆弱

21.10.2015  02:35

    有报道说,2014年4月,21岁的大学生李翠去世前,签署了遗体捐献书。最终,她的眼角膜给两位患者带去了光明。然而,当初河南省红会工作人员曾承诺今年清明会将李翠的名字刻在(器官捐献)功德碑上,但现在功德碑上仍没有她的名字。对此,有关机构表示,眼角膜属于人体组织,不属于器官,所以器官捐献功德碑上不会刻捐献者的名字。

    也是,按照法理上的器官定义,眼角膜的确属于人体组织,不属于器官,这样的回答从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既然有科学的定义,为什么当初要去“欺骗”,对一位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学生作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承诺”。这样一种自以为是的做法,带给公众的是什么,是寒意,从头到脚的寒意。

    小马飞刀以为,谁也无法否认,当今的社会还在遭遇“道德沙尘暴”。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道德的挺立与生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社会生态。事实告诉我们,在社会道德领域,我们并不缺少各种“最美”,但也不得不面对那些“最窘”。在一些地方,施以援手、见义勇为者不再被感激和颂扬,反而被讹、被告、被索赔,彷徨于无地。爱心,培育起来很艰辛、缓慢,但“毁坏”起来却很快、很容易。几句不中听的话,几个极端负面的例子,就可能把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爱心“吓退”一大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近些年来,包括政府慈善机构及民间公益组织在内,受到一些不良个体事件的牵连、加上自身工作失误及某些网络大V推波助澜,导致社会信任度及美誉度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网友出于对慈善资金的安全考虑,更加偏向于相信自己的判断,由此造成了慈善机构统一筹集与社会自发捐赠之间的此消彼长,这是一个让人痛心但又不得不正视的事实。再比如,面对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话题。前不久,《新京报》搞了一份调查,其中一个题目是:“如果您在生活中偶遇摔倒的老人,您会去扶吗?”结果,63%的人回答说“”,17.4%的人回答说“不会”,19.6%的人回答说“不好说”。在回答说“”的人中,大多都注明:“但也要做好自我保护措施,比如让别人把全过程拍下来。”换个方式去思考,如果没有别人在场去拍救助的过程,这63%的人又有多少会望而退步。

    爱心很强大,但有时也很脆弱。一旦爱心丧失了诚信,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灵魂,显得无助与无力。我们的社会,从围观者到媒体,从有关部门到法律制度,能不能及时挺身而出,给在打压中下坠的道德力量一个向上的托举,至关重要。如果好人流汗流血又流泪,病态的价值观就会由此“立论”,人心的“冷漠症”就会传染开来,这将是谁也不愿意看到和面对的。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