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爸爸”解密国宝“带仔计划”

31.03.2016  12:01

两位穿着熊猫服的工作人员抱着熊猫,进行野化训练。

熊猫妈妈教小熊猫爬树。

    近日,位于四川雅安的栗子坪大熊猫野放归基地传来好消息,首只易地放归的大熊猫“泸欣”已经完全适应了放归地环境,融入当地大熊猫种群,在野外成功产崽。

    这也标志着大熊猫野化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专家们认为,大熊猫成功野化放归,并在野外繁育,对大熊猫种群能否延续及复壮有着重要意义,其突破性不亚于宇航员登上太空。

    因之前的放归基地已比较拥挤,大熊猫栖息地也将从四川“东扩”,来到湖北神农架林区。近日,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四川卧龙的核桃坪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国宝们”如何从圈舍的养尊处优到呼啸山林,秘密就在这里。

    位于四川卧龙的核桃坪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一共有14只熊猫,包括5只幼崽。记者走进基地,只见茂林修竹,溪水潺潺,一只熊猫宝宝见到生人,一溜烟地窜到后山,不见踪影。“野化状态下的熊猫幼崽从来没见过人,它把人当天敌,见了人肯定会跑。”熊猫野化培训师、饲养员何胜山在卧龙已工作了十多年,对于熊猫的习性,他了如指掌,他被亲切地称为“熊猫爸爸”。

    国宝野放难

    养尊处优不适应野外环境

    不过,真正的熊猫妈妈“华荣”却不怕人,还是专心致志地吃竹子。中午时分,还有人专门给它喂精饲料,“华荣”对这些精饲料非常感兴趣,闻到气味,马上丢下竹子,直奔美食。

    在何胜山眼里,这些熊猫就是他的孩子。圈养条件下的熊猫可以活到30多岁,而野外生存的熊猫常常在十多岁就步入老年。因为野外生存,大熊猫只能吃竹子,食物来源比较单一,且疾病较难监控和治疗,只能听天由命。

    圈养条件下,熊猫的嘴很刁,只吃一到两年的新竹子,口感稍微差一些的,它就不吃了。对于野放实验,何胜山有忧虑:因为圈养的大熊猫养尊处优惯了,适应野外生存的能力低下,这也是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实验的难点。

    另外,由于在摄食上对饲养环境的依赖,不少野外的放归熊猫个体,体重都有较大程度下降,这表明它们在野外环境下的觅食能力不足。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野放草食动物较野放食肉动物更容易成功。在我国,麋鹿放养已形成了稳定上升的繁殖种群,普氏野马的放归个体也已成功繁育后代,但大熊猫的放归却困难重重。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成都熊猫基地和卧龙研究中心共进行了近10次放归尝试,均未取得成功。一开始,科研人员是让刚刚成年的饲养大熊猫独自回到野化环境中,但这种尝试因为大熊猫适应力弱而失败。2006年4月28日,中国放归了第一只接受野化培训的大熊猫“祥祥”,但“祥祥”却在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和食物时,从高处摔下,造成严重内伤而死。

    “带仔计划

    跟着妈妈学习生存技能

    惨痛的教训下,何胜山和同伴们不得不调整野化培训方式,让刚出生的熊猫幼崽,跟着熊猫妈妈一起,学习生存能力直到2岁。

    何胜山所进行的大熊猫野化培训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培训熊猫妈妈,让熊猫幼崽在妈妈的身边生存大约10个月,学会基本技能。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能让熊猫看到人,即便看到人,也要让熊猫感到人是危险的,会伤害、攻击它们。“比如说,如果我们给熊猫称体重时被它发现了,就要拼命地刺激它,用竹子尝试着驱赶它,让它怕人。

    第二阶段,何胜山将熊猫放到野外栖息地中,那里的竹子、植被等都是野外自然生长的,没有一点人工干扰。这时,熊猫幼崽需要在没有人为干扰的环境中与貂、豹猫、野猪等动物正面遭遇。大熊猫要能参与到野放区域的“社会交往”,建立自己的领地,在发情期学会“求偶”。这一阶段,熊猫的活动区域就大很多,达到24万平方公里,目标是逐渐减少与人类的接触,让圈养大熊猫身上的“人类依赖症”减轻。

    第三阶段,将熊猫放归,看大熊猫能否在野外繁育下一代。

    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第二阶段,何胜山还能控制,到了第三阶段,大熊猫能否活下来,就全凭自身造化了。前两个阶段中最特别的,要数“天敌识别能力及野外争斗能力培训方法”的培训。“说白了就是要让大熊猫学会打架。让它们对野外环境的危险充分认识,遇到危险能像熊一样去战斗,打不过也得懂得像猫一样躲避。”何胜山说。

    很多人认为野外放归大熊猫,是让大熊猫受苦,但何胜山说,只有野外才是大熊猫的栖息地,如果大熊猫一直被圈养,那么,大熊猫种群就不能多样化地繁衍,早晚难逃灭绝的命运。

    跟踪大熊猫

    春季几天几夜不能合眼

    在野化培训基地,大熊猫一般在2岁时被放归山野。大熊猫放归成功的关键,与熊猫妈妈的选择有直接关系,熊猫妈妈直接决定着幼崽是否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十多年的经验,何胜山发现,一方或双方有野外生存经验的熊猫后代野外生存力较强,因为它们产下的幼仔比圈养大熊猫后代要壮实,它们从小就与圈养的后代不一样,有野生种群的习惯,这恰恰是大熊猫能否野放成功的关键。

    而熊猫妈妈是否具有母性也很重要,“有些母熊猫带宝宝就很粗心。小熊猫哭闹了,它也不去安慰她,抚摸它,让它平静下来,只顾自己玩,这种熊猫就不能选择来带宝宝。

    再次,熊猫放归要考虑遗传因素,把熊猫放归到离自己的“家族”比较远的地方,避免近亲繁殖。

    每年的春季,都是何胜山最忙的时候,因为这是熊猫发情季,必须密切留意每只熊猫的行踪。这时,何胜山通常要连续好几天不能合眼,他甚至要带着馒头、大饼等干粮,在野外风餐露宿,渴了就喝山泉水,连续一个月跟踪大熊猫的踪迹。

    在基地内,有很多树上都绑着绿色的铁皮,周围用竹子做伪装,何胜山说,这是用来观察熊猫的摄像头。但摄像头也有死角,到了晚上,熊猫幼崽在树上,通过视频根本看不到他们。到了第二阶段后,熊猫圈舍面积就大很多,24万平方公里的培训圈里装了170多个摄像头,但拍到熊猫的几率也很小。何胜山想了个办法,通过在熊猫的脖子上安装录音设备,来判断幼崽和妈妈有没有在一起,有没有吃竹子,吃奶吃了多长时间。

    监测熊猫的位置和活动状态,主要还靠无线电和GPS。一般来说,熊猫每天大概会走3至5公里,如果走得太远,那说明熊猫可能遇到了天敌或受到惊吓。如果原地不动,也有问题,说明熊猫受伤了,或颈圈掉了。这时,何胜山必须马上找到熊猫。

    神农架将成大熊猫新家

    每次有大熊猫放归,何胜山的心里就忐忑而矛盾。高兴的是,野外才能够让大熊猫有自己的生存能力,担忧的是,熊猫宝宝可能本领不够,会被天敌袭击或找不到食物。摸摸熊猫笨重的身躯,何胜山忍不住转身去擦眼泪。

    随着我国首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雅安市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熊猫数量逐渐饱和,雅安市荥经县境内的大相岭大熊猫放归基地也将于年内建成,这将成为我国第二个大熊猫放归基地。在何胜山看来,第二个放归基地建设很有必要,因为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第一个放归基地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理想,建立第二个放归基地,可以让大熊猫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一个成年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在3.4平方公里,熊猫一多,就会打架,竞争压力就会很大,生存下来就很困难。

    何胜山和他的同伴们也一直在为熊猫找新家。近日,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已与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签署协议,将从该区借展2只大熊猫,建设大熊猫馆,让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成为熊猫新的生活、繁衍区域。在条件成熟时,将开展大熊猫野外放归试验,让大熊猫在野外生活。

    何胜山说,神农架在历史上就是大熊猫的家。20世纪初期,大熊猫仍分布于鄂、湘、川三省边界上七八个县的山地中。但随后近百年间,由于地质、气候的变迁,特别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到20世纪中叶,野生大熊猫仅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中可寻,目前大熊猫数量不足2000头。(广州日报 记者 肖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