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焦点】开拓利用方式 打造绿色农业
近年来,围绕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我省各地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努力建立一个“政府支持、企业主体、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全新机制。
11月中旬,记者前往武威、金昌等地,走访大型沼气供气工程建设工地、有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社区,一探我省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进展。
“变废为宝”有奇招
初冬的河西走廊上寒风凛冽,位于金昌市永昌县东部工业园内的元生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示范点里却是一番火热的景象:大型机器轰轰作响,厂区员工忙忙碌碌,前来送尾菜等废弃物的卡车排起了长龙。
“尾菜,通俗地说,就是新鲜蔬菜收割、运输等过程中必须去掉的烂菜叶子,虽然味道不好闻,但这些尾菜有着不可低估的能量。”车间里,工作人员刘启正在用大型粉碎机将送来的尾菜进行粉碎加工。粉碎后的尾菜经过处理,产生的沼气和有机肥,正是刘启口中的能量。
“放在田间地头是垃圾,送到我们这里就成了资源。”在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希云看来,不只是尾菜,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这些在农村随处可见的“垃圾”,都有它们各自的独特价值,只要科学利用,都可以变成“宝贝”。
“平均一棵白菜就要废弃一斤左右的废叶,一亩地就会产出数吨垃圾尾菜。”张希云解释道,这几年农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的同时,随之产生了大量尾菜。它们在堆积腐烂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给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难题。
现在,这一难题得到了破解:将收集来的畜禽粪污、秸秆和尾菜,经过发酵,产生出大量的沼气,可供厂区炊事、锅炉燃烧和周边小区的居民用气,沼液和沼渣又生产为适合农业生产的有机肥料,供给周边种植农户,形成了一个集“饲料加工—畜禽养殖—有机肥加工—沼气集中供气—尾菜处理加工”为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全产业链。
“农户不焚烧秸秆,不乱丢尾菜,不乱排禽畜粪污,才会有青山绿水。”为了这一目标,元生公司已经建成总容积6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工程,10万吨级的饲料生产线和3万吨级的有机肥加工生产线,年产沼气150万立方米,沼渣沼液2.4万吨,解决了周边320户居民的生活用气和4000多亩林地农田的有机肥供应。
生态农业显生机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正在无声地推动着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
位于凉州区四坝镇寨子村的沼然有机蔬菜种植农民合作社,从开始的“小打小闹”到如今成为拥有562户社员,1200座日光温室,年产蔬菜7200吨的大型合作社,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促成这一切的,正是他们大力推广的“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和种养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将沼气引入日光温室取暖,利用沼气灯调节二氧化碳含量,再给蔬菜施用沼液、沼渣等沼肥,这就是我们所推广的‘三沼’技术。”园区中心的监控室里,合作社会长杨发告诉记者,利用“三沼”技术种植出的绿色有机蔬菜色泽鲜绿、口感更好,深受消费者青睐,相较于普通蔬菜更具竞争力,即使售价高出几毛钱,仍然是供不应求。“一年下来,‘三沼’技术就能使每座大棚增收5000多元。”杨发说。
记者了解到,杨发的合作社利用“三沼”技术培育出的绿色有机蔬菜,已经打造成了响当当的“沼然绿”有机蔬菜品牌,凭借其品质已经成功打开了兰州、西安、成都和重庆等地市场。
农业循环经济昭示的市场前景,在有远见的企业眼里充满机遇。
年生产酱醋15000吨的武威柏树庄醋业,是省内规模最大的酱醋制造企业。2012年,企业成立了循环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建成标准化羊舍6000平方米,存栏肉羊2000只,在一期1000立方米沼气工程的基础上,正在施工建设产气4000立方米的二期厌氧发酵沼气工程,年产沼渣沼液5.8万吨,处理畜禽粪污2.9万吨。
据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镇长赵玉年介绍,柏树庄的这条产业链,不仅解决了镇里1249户居民和甘肃省畜牧职业技术学院8000名师生的炊事和供暖问题,还为周边4500多亩日光温室和农田提供高效优质有机肥料,一条由酱醋生产线、农业合作社和沼气集中供应站组成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清洁宜居新生活
一大早,凉州区双城镇小果园村一户干净整洁的小院里,便携式沼气储存袋鼓鼓囊囊地躺在墙角,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厨房的沼气灶上一壶开水正在嗞嗞作响,83岁的陈秀英老人在台阶上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两年,政府统一为全村125户农户家里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节煤炉等低碳环保设备,但在陈秀英眼里,最喜欢的当属节能智能恒温炕了,这种只需要3瓶水、不到一度电就能全天保持温热的“新式装备”,让她告别了大半辈子烟熏火燎的生活,最关键的是“跟以前的炕一样热,早晨起来再也不口干舌燥了”。
小果园村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太阳能开发、农村节能产品推广为重点,以凉州区绿燃农民沼气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建成厌氧发酵小型供气站,铺设输气管路入户,安装清洁能源设备,近千吨的畜禽粪污得到妥善处理,生产的沼气用来保障全村居民的生活需要,沼液就近供应给周边500多亩日光温室和农田,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模式的良性循环发展。
与绿色田园般的小果园村相比,几公里外的南安社区显得更加气派:40栋红白相间的楼房拔地而起,其间的道路平整宽敞,新型太阳能路灯伫立两旁,临街商铺里的音乐不时响起,广场上的健身器材边,农闲的村民们欢声笑语……若不是同行的村干部提醒,几乎让人忘记了这里只是一个农村居民社区。
正是沼气供气,让南安社区的村民生活品质直线上升。
虽然外面已经天寒地冻,南安社区6号楼的孙小英家里却暖意融融。“住楼房,大家都愁咋做饭、取暖?现在有了沼气集中供气,平日做饭再不用柴火和煤炭了,冬天也有了暖气。”孙小英说,自从前年全家搬进这里,他们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享受上了方便快捷的生活。不仅他们的生活好了,现在日光温室里的绿色有机蔬菜有了沼气供暖、沼渣沼液施肥,长势喜人又不愁销路,以前村里像自己一样的年轻人都忙着出去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种植和养殖相互填补,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农民的生活就有了质的飞跃。”南安社区党支部书记贺兆仓说,作为凉州区第一批建设的农村居民社区,南安社区已经建成2000立方米的规模化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年产沼气44万立方米,沼渣沼液2.9万吨,消化处理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上万吨。1136户居民家全部实现沼气入户,沼肥就近供应周边1000多亩日光温室,培育出大量优质的绿色有机菜果,由秸秆压制生产的新型燃料用于改造后的环保锅炉,形成了以畜禽粪污沼气化处理、秸秆能源化利用、太阳能节能产品推广为内容的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打造出一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在农村沼气转型发展中成功探索出了规模化沼气集中供气供暖、沼气发电上网、进棚入园、生物天然气利用等典型模式;在秸秆能源化利用中成功探索出碳气联产、固化成型等模式;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光伏扶贫、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建设,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