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记录2015·生态

29.12.2015  14:06

   绿色发展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这对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国,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抉择。“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给出了明确答案。其中,“绿色发展”尤其引人注目。

  在会议公报全文中,坚持绿色发展的部分所占篇幅超过8%。此外,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中,也多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部署。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十三五”时期,环境资源约束形势严峻,打破瓶颈、改善环境,就要从发展方式、发展模式上不断重塑自我。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会议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绿色发展,从大的战略说,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文明发展道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具体实践来看,要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等等。

  没有严格环保制度为基础,美好愿景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等,绿色发展制度保障的“工具箱”不断充实。

  中国的绿色发展,将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一系列新思想、新制度,充分反映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决心和担当。

  绿色发展靠理念,靠制度,靠市场,但最终要依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观念“绿化”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厚植绿色发展根基,才能有美丽的中国,才能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有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治霾

   标本兼治保卫蓝天

  2015年岁末,北方地区雾霾频发,治理污染、保卫呼吸再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11月至12月,随着我国北方地区陆续进入采暖季,受污染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东北、华北部分地区出现多次空气重污染过程,影响范围广、污染程度重、持续时间长。11月底至12月初,北京连续5天空气重污染,个别监测点PM2.5浓度逼近1000微克/立方米。12月下旬的一次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中,44个城市启动不同级别的空气重污染预警,其中6个城市启动了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

  在应对12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重污染的过程中,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总结经验教训,按空气质量预报结果上限确定预警级别、提前发布预警,并以高强度执法确保应急预案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携手应急,联防联控,一系列举措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保护了百姓的健康。

  应急减排只是“治标”,治霾,必须在控制污染排放等“治本”举措上下更大功夫。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的1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管理等治本之举,还需加大力度、抓铁有痕地持续推进。坚持标本兼治、应急减排和常态治理两手抓,空气质量才能逐步改善,灰霾现象才能逐渐消除。

  虽然数次重霾过程让人烦恼,但“大气十条”发布实施两年多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还是比较明显的。

  以北京为例,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各项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均有所下降。其中,PM2.5(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为9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2%;共发生空气重污染25天,较去年同期减少15天。1—11月,PM2.5累计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6.6%。

  环境保护部每月发布的74个城市及重点地区空气质量状况显示,除个别月份因天气条件影响PM2.5浓度有所上升之外,绝大多数时间,重点区域主要污染物浓度有较大幅度下降,重点城市、重点区域空气质量同比有所改善。

  治霾是长期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政策措施需要更严格落实,治理经验需要逐渐积累。面对雾霾,公众应理性、科学地看待,无需过于恐慌。治理雾霾,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全社会有信心、有耐心、有决心,齐心协力,一定能让“APEC蓝”“阅兵蓝”变成“常态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