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国字头”的山寨社团唬了多少人

25.03.2016  15:52

  中国兰州网3月25日消息 “中国产品质量协会”“中国公益总会”“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一个个多么“高大上”的名称。当203家离岸、“山寨”社团被公开曝光,着实让很多人吃了一惊。

  看似威风凛凛,实质未在我国民政部门合法登记;个别协会,甚至10年前已被通报,至今却仍在通过发展会员、发放牌匾等形式敛财。“山寨”社团为何层出不穷?如何加强管理?耐人深思,更促人警醒。

   10年前曾被通报,10年后却仍招摇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曝光的首批203家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涉及医疗、教育、能源、房地产等诸多行业。这些组织多数冠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国字头字样,与境内合法登记的全国性社团名称雷同甚至一致。其中,“中国产品质量协会”等赫然在列。

  这一协会官网中自称是“我国产品质量领域知名的全国性和国际性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独立社团法人”,却以开展质量信誉评估活动为名,向企业收取费用。由此引发的举报也接连不断。

  真相究竟如何?记者通过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民政部登记的社会组织查询”检索,输入“中国产品质量协会”后,结果显示:“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

  而通过香港注册企业信息查询发现,“中国产品质量协会”于2001年注册,系注册资本1万元港币的“香港亚太经济集团有限公司”下设的分公司性质的“协会”。

  事实上,关于“中国产品质量协会”的身份问题,早在10年前就曾引发质疑。2006年9月22日,《中国质量报》、中国质量新闻网刊发消息:“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严正声明指出,中国产品质量协会不是国家质检总局所属直属挂靠单位,国家质检总局也从未以任何形式委托或批准该机构从事质量信用等级评估的相关工作。”报道中还透露,“国家质检总局近来多次接到部分地方和企业反映,中国产品质量协会冒用国家质检总局名义,在各地进行质量信誉AAA等级评估活动,并向企业收取费用。”

  无独有偶,广东省质监局官网信息显示,曾于2004年查处了一家与“中国产品质量协会”签订了业务代理协议的公司。这一公司冒充质监局工作人员致电企业,要求缴纳“质量信誉企业”建档费等,共有59家企业“中招”,每家企业被骗金额在3800元至8300元不等。

  不过,“中国产品质量协会”并未因声明或相关查处而销声匿迹。公开信息显示,近年中,落款为“中国产品质量协会”的“国家级征信企业”“质量信誉AAA等级”等多类牌匾仍在持续发放。

  记者多次拨打“中国产品质量协会”网站显示的联系电话,希望了解相关情况,均无人接听。

   九成“山寨”社团组织热衷“国字头”

  记者统计发现,203家被通报的社团中,九成以上具有“国字头”头衔。其中,名称中含有“中国”的社团169家、含有“中华”的社团18家,另有冠以“全国”之名的社团1家,累计占比逾92.61%。

  纵观各类离岸、“山寨”社团,三类造假方式比较常见。

  ——“改头换面”类。

  一些社团,是在国内原本有正规的社团的情况下,故意使用近似的名称。比如,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的“中国质量协会”为正规登记社团,而“山寨”社团“中国产品质量协会”与其比较接近;“中国营养学会”是在民政部登记的全国性社团,但有个“山寨”协会的名字叫做“中国营养协会”,一字之差,让公众难以区分。

  ——“无中生有”类。

  部分社团,在协会命名时叠加使用“中华”“国际”“世界”等,创造了一些看似“高大上”但实则未在境内登记的社团。比如此次被曝光的“中华慈善国际联合会”“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