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殷红 弦诵不绝——“七七事变”后北平高校
中国兰州网7月24日消息 八年抗战,对中国知识分子是一次淬火。
爱国团结,刚毅坚卓、艰苦奋斗--清华大学教授、百岁老人王继明如此概括民族危亡之际自己所受到的教育。
七七事变后,作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北平沦陷,日寇对北平的文化机构尤其是大学进行了疯狂破坏,妄图摧毁中国之文脉、要让中华民族“亡国灭种”。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素有反帝爱国传统的北平文化界人士不畏强暴,或“文军长征”,远走西南复校,培育复兴火种;或坚守危城,捍卫民族气节,宁死不屈。
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走进历史深处,仍能清晰感受到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铁骨铮铮、浩然正气,还有他们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传承至今。
铁蹄之下
1937年7月5日,清华大学土木系大一学生王继明回河北滦县老家过暑假,三天后,“七七事变”爆发,华北大乱。
“风物凉爽,窗外荷池犹存红花一朵。哀蝉寒蛰,鸣不绝响……”这是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吴宓“七七事变”后在日记里写的清华园的景象,枪炮声中,吴宓多次冒险回到校园,流连忘返。清华的师生们,如此留恋这片读书人的净土,但他们都知道,在日本人的铁蹄下,已不可能在北平继续静心读书了。
北平沦陷后,日军占领清华。一片净土,被蹂躏得面目全非:学校成为日军的兵营和伤兵医院,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图书均遭受洗劫,体育馆被用作马厩和食物储藏室,木地板全被拆毁,更有甚者,新南院竟成了随军妓馆……
侵华日军每攻占一个城市,均有计划摧毁和破坏中国文化:焚毁出版机构、破坏大学、占领学术机构、劫掠图书文物、残害知识分子……清华大学的噩运,成为日寇摧毁中国文化机构的一个缩影。
《北京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书显示:北平沦陷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均遭洗劫:清华大学从建筑物到图书、仪器,均遭到日军疯狂坏和掠夺;北大沙滩红楼沦为日军宪兵司令部,多位留守教职工遭受严重身心折磨,最为恶劣的是,日军劫掠北大图书馆馆藏珍品《俄蒙界线图》,这一孤本文献,迄今下落不明……
北平沦陷之初,这里的知识分子,都在面临艰难的抉择。吴宓深感悲愤无望,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闻报,知战局危迫,大祸将临……今后或自杀,或为僧,或抗节,或就义。”
而此时,同为清华大学教授的朱自清、闻一多等也在为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到底该以羸弱之躯亲赴战场,还是该保住文脉,使“弦诵不断绝”。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