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首个科技工作者日到来

27.05.2017  19:12

中国科学院院士赖远明向中小学生讲解科学奥秘。

科技工作者日由来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创造热情。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5月30日定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将以“精忠报国、敢为人先、求真诚信、拼搏奉献”为主题。弘扬中国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讲好中国科技的故事,讲好中国科技人的故事,激发科技工作者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先锋,切实担当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拓先进生产力、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科技创新陇上行

  无论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和平时期,无论在经济建设大潮中,还是在我国由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中,科技工作者都为促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省“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型甘肃建设,科技创新事业呈现出低投入高产出、转势能添动能、补短板抓整体的典型特征。

  科技进步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甘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由全国第25位上升到第18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42.5%上升到51.3%,R&D投入占GDP比重由0.97%提高到1.2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0.45件增长到1.93件,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由43亿元增长到150亿元,45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航天电离子推进系统、极端气候石油钻采系统、3D信息沙盘、水性装饰材料等技术处于国家“领跑”地位,形成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疫苗研发生产、智慧城市建设等一批国内先进的技术模式。

  区域创新体系加速完善。狠抓兰白试验区建设,推进“3510”行动计划,积极创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23亿元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对科技型企业贷款近44亿元。深化与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合作、产业对接、金融创新。初步形成了以兰白试验区为龙头,以天水装备制造、陇东能源化工、金武新材料、酒嘉新能源等产业创新集群为支撑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科技扶贫和“三农”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系统推进科技管理方式、科技奖励制度、知识产权、人才评价等重点领域改革。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甘肃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修订了《专利条例》《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改革形成新的科技计划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省拥有科技人员56.92万人,建立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57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63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5家。登记科技成果5817项,转化出口创汇33.44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21亿元。我省以全国第20位的科技投入取得了第14位的科技产出,科技创新呈现出低投入高产出的特征。“十二五”政府科技资金投入拉动全社会科技投入比达到1∶8.6,政府科技资金投入产出比达到1∶31。

  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凸显。“十三五”开局之年,成果登记数较2015年增长55.8%,省级科技奖励项目中成果转化类项目达到89.3%。近六年,全省累计登记科技成果转化出口创汇33.44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21.42亿元;企业正在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十二五”以来,我省超过1/3的成果登记产生于企业,67%产业化项目由企业承担,80.9%的奖励成果企业能实现稳定转化;“十二五”期间,全省科技成果共取得各类知识产权5913件。科技成果累计取得专利3279件,科技成果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140件。

  科技惠民富民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省整合1亿元资金,在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组织实施“一县一项目一产业”科技惠民示范工程项目,在基层示范应用了一批综合集成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有效带动了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10058名科技特派员遍布86个县区,实施科技特派员“升级版”示范和科技特派员精准扶贫创新创业专项行动,建立示范基地234个,培育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4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5个,培育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团队和创业链40个。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正是得益于一位位科技特派员,一次次的田间地头、一天天的授业解惑,陇原大地才会插上创新的羽翼,一路高歌。

  2015年6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临夏经营花卉的何生宏结识了省农科院韩富军。谈到油用牡丹的种质提升,两人相聊甚欢。牡丹籽油中的α-亚麻酸平均含量49%,堪称脑黄金之最。作为第一批培育油用牡丹的科技工作者,韩富军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开始“护花使者”之旅的他,选种、育苗、嫁接,各个环节都精耕细作。以往的育苗,都是沙子与种子混在一起,来年出芽后极易伤害幼苗,韩富军教大家将尼龙袋铺在种子上面,上面搁上沙子,当幼苗长出来的时候,将尼龙袋取出,既不会影响幼苗生长,又简便易操作。韩富军的网袋层积育苗法在临夏遍地开花。

  如今,经他培育出的茄皮紫、枣园1号、瑞华1号等油用牡丹新品种,一棵嫁接苗能卖到2.5元,三年的苗差不多9元。“牡丹油α-亚麻酸含量高达56%,一斤市场价800元左右。”韩富军为当地农户算了一笔可观的经济账。

  东边牡丹艳,西边葡萄甜。祁连山脚的武威市古城镇上河村,曾是一个年收入不足900元的村子,如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是科技特派员让我们鼓起钱袋子。”这是村民质朴的答案。

  李保,是凉州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高级工程师。他看中上河村地处祁连山冷凉灌区、平均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优势,积极带领村民发展葡萄产业。为打消村民顾虑,他带领村民去天祝、永登等葡萄产地实地参观,帮助村民争取项目补助、担保贷款和分期支付。就这样,上河村的致富路在质疑声中艰难起步。

  特派员是一个身份,更是一份责任。李保像呵护孩子般照顾村民的葡萄苗,手把手辅导村民。第二年,2000多元的收入使村民对他心服口服,第三年盛果期的大棚产量近3000斤。现如今,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上河村的葡萄走出国门,远销中西亚。全村建成日光温室205座,113座进入盛果期,每座日光温室年收入达2.4万元左右,葡萄收入占贫困户家庭总收入的60%以上。红提葡萄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首位产业。

  每个科技特派员都犹如一颗火种,一颗颗火种的力量足以点燃一片热土,让山乡焕发出新时代光彩。

  庆阳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沟壑区,土地干旱贫瘠,种植的苹果入口酸涩,环县人从没想过靠苹果致富。而科技特派员冯鹏翔却当了一次成功的探路人。在他的培育辅导下,“一年成活、二年开花、三年结果、四年丰产”的苹果树,竟然在第二年开花,并零星挂果,改写庆阳北部寒旱区不能栽植矮化苹果的历史,将庆阳苹果的疆域向北推进了110公里。

  近年来,庆阳科技局将精准扶贫的思路锁定在技术扶贫、产业扶贫、示范扶贫三个方面。练好精确到户、精选人才、精细服务的“精”字诀,下好选准课题、找准产业、定准目标的“准”字诀,用好扶民心、扶理念、扶典型的“扶”字诀,搭建起了科技人才与贫困户的“谐心桥”。“十二五”以来,科技局派遣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4898人次,创建经济利益共同体35个,实现贫困村适用技术全覆盖,通过科技扶贫使全市贫困对象人均纯收入由1212元增加到3215元,贫困面下降25个百分点,八县区整体跨入全国科技进步县行列。

  韩富军、李保、冯鹏翔,仅仅是一万多名科技特派员和57万科技工作者的代表,这些浑身飘着泥土香的科技人员,跋山涉水、走村进户谱出人生传奇,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研究做在大山里,堪称新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