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协力下好“联手棋” 灵台地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国地税合作新模式

29.06.2016  11:16

  自2012年4月创建成为全省首家国地税联合办税大厅以来,平凉市灵台县地税局以服务深度融合、信息高度聚合、执法适度整合为目标,围绕目标同向、收益共享的思路,深度聚焦国地税合作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经过4年多时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该局积极推行“两家合一厅,业务一窗办”的联合办税新模式,达到了涉税事项由“多窗办结变一窗办结、多次办结变一次办结、多人办结变一人办结”的有效转变,真正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
   党建引领——强化联合办税领导机制
  按照市国、地税局联合出台的《深化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的要求,2015年,经过多次协商,该局和县国税局进一步理顺完善了国地税联席会议制度,将原有合作事项由6项增至15项,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国地税联合办税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联合办税工作的筹划和协调工作。尤其是该局以联合办税厅为突破口,将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报批成立了灵台县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党支部,国地税办税厅人员在联合党支部的领导下共同开展组织生活。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下的工青妇组织的职能作用,积极拓展国地税人员情感交流的体育、文娱活动渠道,先后举办各种趣味游戏、手工制作和读书竞赛活动6场(次),不断强化国地税人员同心协力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服务的感情纽带,达到了以党建融合促业务联合、以业务联合丰富党建内涵的目的。
   制度支撑——创新联合办税框架体系
  面对税制改革的新形势,灵台县国地税联合办税工作领导小组主动作为,勇于探索,先行先试。今年先后3次召开联席会议,协同落实营改增税制改革任务,共同探讨落实具体合作事项、相互传授管理经验、互补营改增短板,相继建立起了“点对点”的对口科室合作工作规范,靠实了“一次性”告知和“一次性”办结等制度,推进联合办税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工作中,对需要对方协助办理的业务列出清单,明确业务范围、办理流程、工作职责和标准要求,以协议方式委托办理,先后制定了《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党支部活动办法》、《国地税联合办税服务厅管理制度》等制度办法,为联合办税的有序推进和深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双方业务的有序融合,防范了执法风险,保障了联合办税工作的稳步有效推进。
   培训保障——激发联合办税内生动力
  5月1日随着“营改增”全面实施后业务量的增加,国地税双方精心选拔了11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优秀干部入驻联合办税服务厅,针对国税人员对地税业务了解不够、地税人员对国税业务掌握不透的现状,联合办税领导小组随即决定,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联手为办税厅窗口工作人员举办了4期专题培训,对双方涉税业务、办理流程、操作衔接进行集中培训,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采取师傅现场辅导、学员探讨交流、白天当班在岗 “临摹”、晚上培训交流切磋的方式,打破了以往国地税各自为战、相互封闭的“信息孤岛”状态,促进窗口人员的业务素质在短期内得到了快速提高,产生了征管力量的倍增效应。目前,该局按照新的办税规程要求对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和优化设置,7个综合服务窗口平行设置、职责相同,每个窗口人员都能熟练操作和完成国地税的所有涉税业务,真正达到了一窗全能、业务通办的要求。
   硬件跟进——打造联合办税服务平台
  联合办税大厅自运行以来,国地税两局以共同打造便民办税优质品牌为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先后在办税厅调配安装了22台主机,设置了7个综合服务窗口、4个专业窗口,并为综合服务窗口每人“配备双机双系统”,分别开通了国地税银联pos机和国地税金三用户,满足了国地税业务一窗通办的要求。同时,更新服务标识,规范区域设置,实现了国税和地税事项在同一空间的全方位联合和国地税两家之间的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推动了服务的深度融合,彻底解决了纳税人排长队、往返跑、重复找、重复报送资料等问题,真正实现了纳税人“走进一家门、一窗通受理、办结两家事”的愿望,受到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据了解,自推行办税服务制度以来,共接受纳税人咨询569人次,联合为纳税人进行营改增等各类培训483人次。联合登记412户,地税“双代”业务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83份,截至5月20日,累计征收税款2144.5万元。

(通讯员 慕 岩 任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