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灵台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纪实

21.02.2018  09:32

  1月31日,大雪过后,气温骤降。灵台县城西侧3公里外的中台镇水泉村农业休闲主题公园内,却暖意融融:生态园中,玫瑰、矢车菊、满天星等花卉竞相绽放;温室大棚里,草莓、圣女果、黄瓜、西红柿等反季节瓜果蔬菜长势喜人。

  2017年初,水泉村依托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扶持,利用地处县城城郊的有利条件,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采摘、餐饮等休闲农业。到年底,这个以前没有任何经营性收入、仅靠拨付的办公经费维持运转的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0多万元。

  水泉村是灵台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自2017年起,灵台县借鉴发达地区经验,通过引导村级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等途径,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去年,灵台县有27个“空壳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零”的突破,有经营性收入的村总数达到102个,占全县184个村的55.4%,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75.5万元,同比增长17%,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100元以上,实现了农村组织基础和经济基础双巩固、双提升。

  灵台县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渠道狭窄、发展不平衡。

  2016年全县13个乡镇18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1004.7万元,接近六成的行政村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村级组织日常运转仅靠上级拨付的办公经费维持。

  “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已成为制约脱贫攻坚的短板所在,只有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才能更好地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才能筑起乡村振兴的基石。”灵台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是贫困村脱贫退出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乡村脱贫攻坚进程的重要因素。灵台县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因势利导,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引领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2016年年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确定村“两委”负责人能力强、村级债务管理规范、产业发展潜力大的14个村,作为全县首批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

  据灵台县财政局总会计师杨建辉介绍,县委、县政府推广特色农业增效型、资产盘活型、资源利用型、股份合作型、项目带动型、经营服务型等六种发展模式,由乡镇和行政村结合各自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种养习惯等实际情况,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自由选择发展路径,坚持以点带面,量力而行,有序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邵寨镇干槐树村因唐槐而闻名。去年以来,干槐树村深度挖掘人文自然资源,围绕人文生态住宅建设、风景观光旅游开发、古唐槐开发保护,着力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建成后通过入股分红,预计村集体每年稳定增收10万元以上,户均每年可增收4000元以上,实现了村集体产业从无到有、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由少到多的巨大转变。

  西屯镇白草坡村将闲置多年的废旧牛场租赁给镇上招引的木地板加工企业,在给村里每年带来3万元集体收入的同时,企业还常年就近用工20人,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贫困户脱贫致富二者共赢。新开乡姚家湾村对已空置多年的养殖场进行了维修改造,租赁给招引的一家养殖大户,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5万元。据统计,全县50%以上的村都通过盘活资产有了集体经济收入,直接或间接实现村级收入702.9万元,占村级集体总收入的59.5%。

  “县里给我们村拨了85万元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只要用好这笔钱,村集体的事就一定能办好,村里的贫困面貌也一定会改变。”新开乡寺沟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主打项目是种植蔬菜、繁育苗木。村支部书记仇继红是远近闻名的苗木产业“能人”,早在2013年,他就从事设施蔬菜种植、苗木繁育等产业发展项目,自己种植、管理着99个苗木大棚。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后,他积极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产业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技术培训、劳务租赁等方式,带动全村种植蔬菜、发展苗木产业115户525人。

  2017年,寺沟村被县里确定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村“两委”班子结合群众意愿和自然条件,用扶持资金搭建日光温室8座,采取反租倒包、资产入股和贫困户劳动力折股的方式,既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又为贫困户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更为农村“三变”改革蹚出了新路径,有效加快了全村脱贫致富步伐。

  灵台县用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来自于县委、县政府申请的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000万元,县级财政筹措资金125万元,整合其他涉农资金220.5万元,吸收社会资本和其他资金2234.2万元,共计3579.7万元。

  “由于村与村之间的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各有不同,因此在项目资金的投入使用和增收产业的确定上也应做到区别对待。我们对各村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根据项目规模和预计村集体年收益的多少,将这笔钱按照70万元—85万元不等下发给各村用于发展项目,使村集体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杨建辉说。

  灵台县着眼于“人”这个根本因素,以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全面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将一些致富能人、产业大户、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士选入村“两委”班子中来,调整充实79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同时,通过教育培训、产业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激励等方法落实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党员致富带头人、群众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累计培育“三个带头人”2370人,引领推动各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有着30年党龄的蒲窝镇韩家洼村党员张秉,曾在兰州从事果树种植、管理工作,目前担任村计生专干的他,不但自己种植果树13亩,还帮助周围15户果农务作果园,“拉枝、套袋、施肥、打药、采摘……周围的人只要有问题就来找我,在城里学到的技术总算派上了用场。”张秉笑着说。

  灵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白广明表示,通过加强“三个带头人”队伍建设,全县乡镇及村委领导班子已从壮大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各级党员干部作风的持续转变,极大地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村级党组织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为精准施策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人才保障。

  1月31日一大早,上良镇北张村村民姚义平在村里新建的牛棚里忙碌起来,扎草、烧水、清理牛粪……“这些牛都是家里的宝贝,一家人的生活全指望它们了。”姚义平一边说着,一边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着家里的7头牛。

  2017年,对姚义平来说特别有意义——他依靠发展养殖产业,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以前想养牛,买不起牛犊也盖不起牛棚,现在好了,可以先把养殖场的牛赊来养在村上的牛棚里,卖了钱后再付买牛钱。我养了10头牛,前些日子,以每头6500元的价格,将3头牛卖给了村里的盛丰农牧业公司,一次就挣了19500块钱!”

  北张村群众素来有养牛传统优势,但苦于缺乏资金、场地。2017年,村里整合县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补助资金80万元、现代肉牛发展项目资金20万元,新建850平方米双面式暖棚牛舍一幢,纳入村级固定资产账进行统一管理,并改造分户式养牛小区1处10幢30间。“暖棚牛舍以入股的形式投资盛丰农牧业公司,每年村里有5万元的投资分红;牛舍就让农户免费使用,发展养殖产业。”村支部书记姚军福介绍说。

  这种“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推动公司做大做强,也带动农户发展产业致富。截至目前,北张村共带动发展周边75户农户养牛248头,其中贫困户39户养牛117头。

  同时,像北张村这种可借鉴、可复制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也在其他村里得到广泛推广和普及。百里镇柴朝村围绕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依托村里前几年引进的龙头企业——祥泰牧业公司,采取村级集体土地、项目资金折资入股的方式,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体,推动村级集体实体经济发展,参与效益分红,成功走出了一条“村集体+专业公司+农户”的发展路子,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带动全村养牛户达到45户,其中10头以上养牛大户22户,户均收入2万元,有15户贫困户因养牛实现稳定脱贫,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百花齐放”,使灵台县各类村级经济组织实体持续壮大,村级队伍引领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潜力逐步显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灵台大地上徐徐展开。(记者左玉丽 王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