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患“烤”问邻里关系

04.07.2014  04:33

    前日,贵阳市延安巷一小区的单元5楼突然冒出浓烟,居民们欲扑火时发现该住户家中无人,就在他们焦急地寻找房主时才发现,一起住了十几年的邻居,无一人了解,连他姓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民警赶到,才从户籍信息中找到房主,将火扑灭。

    读罢新闻,让人有一种莫名的辛酸。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好赛金宝”。六七十年代,邻里关系确实比亲戚还亲:一群小孩儿在胡同里跑着玩,邻居谁家饭做好了,就去谁家吃饭;家长不在家,孩子也会托付给邻居;夫妻吵架了,经常有邻居主动过来劝架、调解;有人生病了,邻居会边打电话叫救护车,边七手八脚地把病人往外面抬……可如今,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中,邻里间已难觅这些温馨场面,邻居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大多只会“猫眼看邻居”。

    自古以来,几乎所有人都对“老死不相往来”大加挞伐。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一现象却有愈加严重之势。相处十几年不知邻居姓名,钢筋混凝土阻隔了邻里之间的交流,比邻而居,心却遥远。

    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在一个又一个小型的陌生人社会里,由于社会互动的匮乏和社会信任的缺失,邻居不仅只是一个物理上的距离概念,而是心理上的情感认同隔膜,由于邻里关系缺乏润滑剂和黏合剂,不断被放大,最终以“老死不相往来”为圈子,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如今,我们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之中,一味地将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文化心理全部抛弃,而非选择性地继承与改造为自己所用。如今的小区邻里关系即是如此,过多地把邻里之间的公共秩序,交由物业甚至资源与法规来调节,从而缺少了心理上的相互洞照与自我约束控制。和谐邻里是和谐社会的基石,现在城市越来越拥挤,但人心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邻里冷漠已成为当下的社会病,对此我们需要以大力重构邻里文化的和谐理念为指导,更多地在生活中交流互动,在工作中互帮互助,给社会生活增加亲切感,为人际关系增加温度,营造和谐信任、守望相助的“邻里中国”。

    构建新型的城市邻里关系,既需要重新审视并定义邻里关系的内涵,重新为城市邻里注入爱与责任,也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广大市民进行引导和动员。从大处说,和谐邻里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邻里不和谐,社区、社会难称真正和谐,从小处说,新时代的人们,并非不再需要融洽的邻里关系,相反,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功能弱化,客观上使我们更需要邻里互助。而邻里互助,当然要建立在融洽的邻里关系之上。“远亲不如近邻”是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谁家不会遇到困难?当困难来临时,能及时伸出援手的,往往就是邻居。如果邻里间经常走动,一些独居老人死在家中的悲剧,或可避免。因此,传统的“邻里守望”精神不能丢。邻里之间多了解、多沟通、互相照应,应成为“邻里自觉”,以建立一种“互信互助不互扰”的团结信任、互助和睦的新型睦邻关系。而不再只是“猫眼看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