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文化遗产记忆 延伸文化双赢之路

29.07.2015  21:07

——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项目巡礼

图为游客在关城参观。记者 毛富 摄

    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记忆。

    一个城市有文化遗产的存在,就有了历史底蕴,就有了文化含量,就有了文明的气息。

    嘉峪关关城,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迎着猎猎朔风,以600多岁的年龄,矗立于黑山和祁连山之间,向南来北往的客商诉说着几个世纪以来发生的一切。这座素有“中外巨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的关隘,被列为全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依旧,但雄风衰减。西北地区的大风沙、强日照气候,并没有额外地善待这位孤独的“耄耋老人”,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古建筑在强风暴雨中逐渐地脆弱,随时都可能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

    世界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难道眼睁睁地看着只剩些碎片?当然不是!只有妥善保护和延伸“再造”才能找到发展的动力。

    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嘉峪关市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努力。2011年11月18日,在欢庆的锣鼓和鞭炮声中,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嘉峪关关城拉开了序幕……

    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把脉问诊”,科学合理的维修措施,三年过去了,如今的嘉峪关关城,展现出“西瞳绝塞八千里,东瞰雄关百二重”的景象,早已不再是 “垂暮老者”,而是筋骨健硕、容颜一新的“英武将士”。你看,这位英姿飒爽的“将士”,正以铿锵有力的足音、饱满健壮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文化遗产积淀深厚,推动城市大放光彩。我们不能停下发展的脚步,我们能否创造更多的文化?能否延伸未来文化遗产?

    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也是一个发展目标。你看,雄关文化产业的春风拂面而来,历史的风韵在雄关大地飘散开来……

    7月16日,这是个风轻云淡的日子,记者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忙碌地搭设脚手架,塔吊在频繁地升降,大型车辆在运输砂料土方,一排排银灰色的暖气片在阳光下等待。游客服务中心室内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安装设施设备。

    记者在现场规划区域图上看到,整个规划区域总体划分为:长城遗址保护与展示、长城文化博览与遗产监测、边塞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四大功能区。在规划区域效果图上看到,沿湿地边缘的三条道路弯弯曲曲,犹如一条金色的项链挂在湿地的颈项上,美观大方,气质高雅。关城以西是荒凉戈壁,关城以东是绿洲农田,展现了关城内外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然、文化风貌。

    据现场负责人赵刚介绍,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是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三大子项目之一。该项目在实施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项目基础上,以真实完整地保护嘉峪关的全部遗产价值为根本目的,做到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兼顾游览休憩等功能,与地方社会发展统筹协调,遗产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示范意义的遗产展示园区。

    该项目核心展示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批复总投资11.47亿元,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0424平方米。2013年,遗产监测中心业务用房和游客服务中心、园区入口道路、环境整治一期项目等开工建设,当年完成投资约3000万元。2014年,建设了售票中心工程,园区参观道路、停车场,新开工及续建项目完成投资10605万元。目前,环境整治一期工程、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工程等七项已基本完工。区域内环境整治二期、园林绿化等工程正在同步组织实施。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4000万元。预计2017年完成全部规划建设内容。

    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嘉峪关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全面提升遗产监测管理和展示服务水平,带动周边区域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效益,最终实现嘉峪关文化遗产价值的可持续合理利用。(记者 张淑清 王俊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