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澄清“精准扶贫”中的几个认识误区

06.01.2016  10:31

时下,扶贫攻坚作为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已经全面打响。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使贫困户早日实现“一有两不愁四保障”(有收入来源;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住房、基本医疗、养老有保障)的基本目标,成为我市推动扶贫攻坚战略的基本指针。毫无疑问,扶贫攻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和全社会首先要形成正确、科学的扶贫观。然而,就笔者所知,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少干部和群众恰恰还存在许多认识误区。举要如下:

误区之一:“扶贫”就是给钱。受长期以来“稳定压倒一切,给钱就搞定”习惯思维和模式的影响,不少人把“精准扶贫”也简单地理解为维稳一类偶然或者突发事件,认为“所谓贫穷”,无非就是“没钱”;所以“扶贫”,自然就是政府“给钱”。既然如此,只要找出贫困户,政府挨家挨户“发钱”不就行了?这实在是简单而荒诞的想法与认识。须知,“贫穷”只是一种社会表象,其背后的根源却是纷繁复杂的。因此,消灭贫穷的治本之策,必须是找到“穷根”,并彻底铲除之;同时,还要帮助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径。而不是表象化的“给钱”应急。亦即不是简单地“给病人输血”,而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打通病人身体的经络、助其恢复生理机能,让其能够自我“造血”。恰如古人所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长久而根本的“扶贫”之策。

误区之二:懒汉也要“扶贫”。在笔者参与的“贫困对象”排查梳理过程中,的确有被罗列出来,希望能够被确定为“贫困户”的对象。但是,经过驻村干部的多方走访与调查,我们发现:该类对象身体既无重大疾病,年龄也正当盛年,实在找不出“贫穷”的合法理由。结论只能是,该类对象一定是好吃懒做之人。经过左邻右舍核证,工作组认定准确。对此,我们果断决定:坚决剔除该类对象。因为如果“懒汉”也需要“帮扶”的话,那既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抵触,也违背我们弘扬健康向上社会风尚的宗旨,同时还将是对我们精准扶贫工作的亵渎与嘲弄。

误区之三:精神扶贫不需要。说到贫困,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住房差、生活艰难、生产不济、疾病缠身之类。所以,在多数人看来,扶贫当然是解决物质的困难问题。素不知在物质贫困的背后,许多人精神的贫困可能更可怕、更具有根源性。诸如惰性膨胀、思想僵化、观念保守、不思进取、不愿承担责任和风险、不愿意闯市场等等。在笔者的走访调查中,这种现象几乎比比皆是。比如二组、三组的蔬菜大棚红红火火,效益良好,可是旁边的一组和五组就是无动于衷;再比如虾稻共作作为一种高效产业模式,在市委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推举和扶持下,一路风生水起,眼见着莱克集团把土地流转做到了家门口,许多农户宁肯土地流出去,让外地人承包,自己也绝不担风险。再比如随着农机的普及、科技的支撑,现在的农闲时间可谓越来越多。部分勤劳的农户一般都能积极走出去务工,不管是周边还是外地。但是有的人宁可守穷,就是一天到晚趴在麻将桌上。这种“精神贫困”现象不能不说是最终导致部分人贫困的终极原因。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可是面对这些“思想滑坡”、“精神贫困”的农户,你能说单纯的物质扶贫能长久、能治本吗?

误区之四:“扶贫”是驻村干部的事。因为组织上规定:工作组要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切实担负起责任。所以,有的村干部据此认为,“扶贫”看来就是工作组主导的具体工作。一来有的同志自身思想僵化、观念保守,也缺乏帮助群众致富的能力与本领;二来也有的同志存在“有山靠山、无山自立”的心理,认为工作组是上面来的,他们的路子自然比我们多,而且许多职能部门确实也带来了诸多项目,比如土地平整、沟渠疏挖、大棚扶持等等。因而乐于拭目以待,或者坐享其成。但是须知:第一,工作组只能是外部动力,真正的内生动力还是村组干部和农户自身;第二,不是所有的工作组都能带来项目。面对脱贫的刚性任务,那些缺乏项目支撑的工作组,可能也是“亚历山大”。习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这是我们深入推进扶贫攻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所以,精准扶贫是部门“大合唱”、是社会“大合唱”,而不是任何单打一的“独唱”。

误区之五:“扶贫”也是一阵风。因为过去众多的运动和热潮都有阶段性的缘故,不少人老于世故地认为:所谓精准扶贫,也是一场运动,自然也是一阵风。这,说轻一点是低估了扶贫工作的困难与压力,没有想到脱贫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因为人类追求富裕的脚步是没有止境的。说重一点是眼光太低,没有认识到这是涉及到我们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承诺的大计问题。不管是三年脱贫,还是五年脱贫,都只是我们党实现国强民富的阶段性目标,真正的脱贫既是立体的(指物质与精神同步提升),当然也是持久的。(杨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