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的哈佛捐款怎样才能花出去?

22.12.2014  17:39

  今年7月和10月,SOHO中国基金会向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捐款1500万美元、1000万美元。12月21日在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潘石屹提及此事,称是让中国最优秀的贫困学生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当即吐槽称,他自己曾给其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奖学金和助学金,只有奖学金发出去,助学金没有发出去,原因在于贫困子弟上不了人大、北大、清华,而不经这几家国内名校,当然没机会上哈佛。

  SOHO中国基金会向哈佛和耶鲁捐出巨款后,引发巨大争议,也有许多知名人士为潘石屹和张欣夫妇的此做法辩护。这其中,最具说服力的理由是,解决国内教育投入不足的责任在政府,政府和社会应鼓励富人阶层捐助国内教育,但这并不成其为一种义务;并且,既然是捐款,捐款人当然有指定对象、用途的自由。

  问题是,潘张夫妇对捐款使用设定的条件,以及可能发挥的作用的解读,是大有问题的。捐款必须是在符合捐款人指定用途的情况下,才会花出去,如果不出现符合条件的受纳对象,钱就会放在原地不动,就像刘强东提到的捐钱给人民大学,因为找不出符合条件的品学兼优贫困生,助学金资金就没能花出去。

  从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潘刘二人发言、对话的具体情况来看,潘张夫妇在捐款前很可能并不清楚国内名校录取贫困子弟比例近年来大幅降低的事实,而刘强东本人也是在向母校人民大学同时捐款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后,才注意到这方面情况。希望潘张夫妇能尽快核实刘强东的一番话,视情况对捐款用途和条件作出调整。

  如何调整?这先要探究为什么贫困子弟进入国内名校的比例会大幅降低。根本原因当然在于地区、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不断拉大。这种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存在,但领先者是低水平的相对领先,部分贫困子弟尚有机会通过加倍努力予以弥补甚至赶超,但在近些年来,这种差距已经拉大到极其夸张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