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漳县探索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新机制
脚踏泥土送真情——漳县探索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新机制
记者 李彬 通讯员 何继强
漳县,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县。贫困,像一把枷锁,使该县各级干部群众心焦……
穷则思变。如今在武阳山川,5000多名双联干部和贫困户结成了“亲戚”,他们脚踏泥土进村入户访贫问苦,为民解忧找穷根,把脉问诊开“药方”,探索建立了政府扶持政策体系,部门服务体系,创新了由资金到户、项目到户向项目资金到户、权益到户转变的精准扶贫模式,实现了“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人一技”,将相同类型的扶贫对象纳入某一项增收标靶,“打包”施策,将情况各异的扶贫对象实施双联帮扶,健全了“扶贫对象——增收标靶——双联干部”模式,确保户户摘下贫困帽,干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幸福指数”,走出了一条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创新精准扶贫机制,加速脱贫致富奔小康
今年以来,漳县围绕“1236”扶贫攻坚行动,坚持把破解精准扶贫难题作为推进双联工作的立足点,实行“单位联村一对一,干部联户面对面”,做到扶贫对象、扶贫目标、扶贫任务、扶贫措施和扶贫责任的精准。县乡村三级干部深入村社农户,开展建档立卡,将贫困人口准确识别出来,做到家庭底子清、致贫原因清、帮扶对策清、脱贫责任清和脱贫时限清,实现精准化识别。以建档立卡为依据,整合各方资源,对准目标,选准项目,整合力量,集中解决制约贫困村发展、贫困户增收的瓶颈问题。把贫困村作为“项目区”,把贫困户作为“项目单位”,形成攻坚合力。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项目到村入户,推动扶贫工作由过去“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确保了扶贫资源真正落实到贫困户。
在整村推进项目中,该县通过“统一规划,集中建圈,大户代养、入股分红”的模式,采用“投一还二或投二换一、保本分利、分险共担”的投羊还羔形式,改一家一户分散饲养为适度规模饲养,解决了过去单户养殖户因饲养量少,劳力不足,成本高,效益差,出现的羊变卖等问题,稳定了养殖存栏量,实现了养殖标准化,管理统一化,防疫集中化和出栏规模化,使贫困户可以通过务工、贩运药材等增加收入,实现了项目区贫困户共同致富。
2013年以来,漳县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7个,整乡推进项目2个,投放良种羊6252只,建成标准化彩钢养殖暖棚3.226平方米,发展养殖户1346户,其中联户养殖户255户,参与联户养殖867户,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养殖成本,延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扶贫效益最大化。
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构建大扶贫格局
漳县大力推进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引导各类社会扶贫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聚集,先后帮扶价值15亿元的项目和物资,帮办实事2000多件。设立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和社会爱心捐助平台,建立精准化,规范化的社会扶贫资源配置规模。结合“3341”项目工程和灾后重建,谋划重点项目716项,把解决水、电、路、房等作为扶贫攻坚的关键。在全县打造大草滩乡中药材、旅游、金钟整流域扶贫等8个双联示范片带,已建立50个各具特色的示范村,全县中药材、蚕豆等四大特色产业已建成38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9%,使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递增17.5%,特色产业增收在纯收入中的比重增加20%以上。智力帮扶,提升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把提升劳动力素质,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性措施,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今年全县培训劳动力3.18万人,其中技能培训8000人,实现劳务收入6.5亿元。组织农村青年到外地参观学习,举办电子商务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200名,全县已建立电子商务6个,通过网络把漳县的中药材等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现在,不需要任何抵押,只需找5户人签字担保,头天申请,第二天就拿到了钱,2个多月,我的养猪厂就建成了。”盐井乡汪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汪喜奎动情地说。漳县创新金融扶贫机制,破解贫困户生产发展“缺资金”的问题。全县已累计落实项目资金3683万元,担保发放下岗职工创业贷款2.19亿元,妇女创业贷款1.14亿元,发放特色产业贷款2.25亿元,“双联”惠农贷款1.3亿元,农村“三权”抵押贷款1745.9万元,“安居宝”灾后重建住房贷款2.1亿元。成立了42个村级互助资金,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55万元,争取中和农信小额贷款119组563万元。整合扶贫贴息资金304万元,撬动农户种养业、加工业等贷款60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