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漳县地震一周年】记者实地探访漳县灾后重建现场/图
紧张施工
新家寄托新希望
7月18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漳县。一路上,不断有三马子载着建筑材料驶过,采访车刚刚进入漳县城区,一个坐在三马子副驾驶位置的中年男子和记者挥手,挥手的人叫张兴红,武当乡张坪村张坪社人。得知记者采访灾后重建,张兴红说要记者到他们那里看看。
武当乡张坪村位于漳县南部,7·22地震中,张坪村遭受严重影响,其中重建户77户,维修户92户。受灾人口756人。
地震发生的第四天,记者曾到这里采访,灾后搭满帐篷的地方如今是一片喧嚣而繁忙的建筑工地。前后两排二层小楼主体已经全部竣工,靠近路边的第四座小楼门口,一个戴眼镜脸色黝黑的年轻人和楼顶的人正在交流什么。
“这是我们的乡长李永杰。”怀抱不锈钢管的小伙子用胳膊肘指着戴眼镜的年轻人边走边说。
李永杰是80后,7·22地震前刚刚调到武当乡任职。
“李乡长以前在县目标办,刚到乡里的时候皮肤白,你看现在晒成黑人了。”武当乡张坪村驻村干部汪小明说。
“瓷砖到了。”楼顶的人喊了一声。
张兴红的三马子直接开进第一座院子,在大家的帮助下,不到3分钟,一车瓷砖整齐地码到屋檐下了。
“过去的老庄不能住了,这新盖的房子还是好,我每天都到这里看看,快的很啊,差不多赶国庆就能搬到新家了。”张兴红满眼喜悦,眼前新建的家园让他更增添了希望。
张兴红的新家占地面积240平米,院子里有一座105平米的两层小楼,还有自来水。
张兴红的老宅在安置点后边的山上,地震发生后,他家里的5间房子全部成了危房。之前家里吃水都是从山坡下的沟里背或者担,往返一趟最少也要40分钟。
“你看,自来水的管子已经铺好了,下水井里的材料全是不锈钢的,大门也安好了,楼上的不锈钢护栏也装好了,墙粉刷好了,下午铺了地板,就等干透了往里边搬了。”
“去年地震我家的房子受损严重,日常的生产生活成了大问题,这个家今后可怎么办啊!”回忆起那场灾害,村民蔡明德仍心有余悸。“自从重建开始以后,政府不但为我补贴了4万元的住房资金,还派来了干部驻在村里,专门帮助解决我们在重建中遇到的资金、技术、劳力等困难,真是帮了我的大忙,没有他们,我这个家就完了。”蔡明德感激地说。
“李乡长,中午不缓(休息)吗?”一位中年男子推着自行车走了过来。
“等会儿缓,老李你家里的地板铺好了没?”
“匠人忙着呢,说好了19日下午铺。”推自行车的男子叫李连喜。
“按照县里边的安排,灾后重建实施“倒排工期”,县级包乡领导蹲点驻守,协调调度,推进工作落实。将居民住房建设逐户落实到县、乡、村、社四级干部身上,严格落实“县级包乡领导负总责全面抓、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具体抓、住建部门指导抓、驻村组长包村抓、驻村干部分片抓、村社干部包户抓”的工作责任制。再过半月就到夏收了,8月底有许多人要上新疆拾花务工去,要让大家算好时间账,做到夏收务工两不误。确保重建户必须7月15日前全部完成主体;7月20日前全部完成主体封顶;8月底前,全部完成内外粉刷;10月底前,全部竣工;12月底前,重建户全部具备入住条件。”武当乡党委书记包文明说。
“张坪村集中安置点占地面积60亩,总建筑面积6481平方米,其中居住用房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辅助用房建筑面积1629.5平方米,户均宅基地面积240平方米。共安置50户275人。房屋为砖混二层结构,建筑形式为统规自建。这里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包括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卫生室、文化室、互助老人幸福院、幼儿园及水、电、路、地质灾害治理、防洪提坝、村民活动广场、应急避险场地、绿化等。在安置点的建设中,乡上除了派出驻村干部,每天还派出乡村干部专人驻点,督导施工单位,同时还为群众解决重建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群众对此非常欢迎。重建工程量大、工期紧,大家都很少回家,为了让大家早点搬进新房,我们苦一点、累一点也是值得的。”
“有5天没有换衣服了,身上都有味道了。”李永杰笑着往后退了一步。兰州晚报记者牛小亚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