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漳县依托灾后重建发展新兴产业侧记

19.06.2015  11:36

  原标题:发展产业拔“穷根”——漳县依托灾后重建发展新兴产业侧记

  记者 王雨 通讯员 李彬

  2013年7月22日,突发的6.6级地震给漳县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创。面对灾贫叠加的现实,如何完成好扶贫攻坚任务,对漳县而言更显得异常艰巨。

  漳县依托灾后重建产业政策推动,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乌龙头、核桃、育苗、妇女手工编织、电子商务等新型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探索新型产业助推精准扶贫道路,培育、发展、壮大贫困村户新的增收途径,实现灾后重建与精准扶贫双融合、两促进。至去年,全县实现1个乡、7个村、1.31万贫困人口脱贫,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8.75万人下降到5.45万人。

  因户施策发展手工编织

  “去年11月、12月,我利用农闲时间在家编织了150双手工拖鞋,在县妇联的牵线搭桥下,售往北京的编织企业,挣了6000多元。”漳县盐井乡杜家庄村村民杜爱爱高兴地说。心灵手巧的杜爱爱现在已成为漳县贵清山妇女手工编织协会的骨干成员,自己完成编织订单的同时,还积极帮助其他妇女编织作品。

  灾后重建以来,漳县大量劳动力集中到灾后重建上。为确保受灾群众增收渠道不减,漳县积极组织农村贫困妇女,通过发展手工编织,拓宽致富门路。

  漳县妇联主席杜慧娟介绍说,漳县已建立了漳县贵清山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在全国妇联和省市妇联的资金技术支持下,邀请了北京有关企业的骨干对全县有意愿从事手工编织的妇女进行培训,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妇女达到1500人次。

  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

  漳县大草滩乡新联村坐落在遮阳山4A级景区旁边,搞旅游服务一直是村里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经过灾后重建,我们村的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搞‘农家乐’条件特别好。”新联村党支部书记冯虎明说。

  走进村民刘文堂家,新客厅里全新的沙发、卧室里双人床上洁白的被褥,让人感觉清爽温馨。坐在新沙发上,刘文堂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说:“灾后重建房盖好后,县扶贫办又给我们配套了太阳能、床单被褥等价值2万元的设备,现在我家的条件和城里的宾馆差不多,游客们都非常满意,仅去年8月、9月两个月我家‘农家乐’收入就达8000多元。”

  冯虎明介绍,灾后重建以来,漳县先后为新联村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扶持了50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现在的新联村,已发展成为“农家乐”专业村。

  因势利导发展特色种植业

  漳县殪虎桥乡阳堡村土壤水质条件优越,具有云杉等优质苗木生长的良好自然条件,国道212线穿境而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阳堡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春喜说:“我们抢抓国家扶贫政策的机遇,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育苗产业,已经注册成立了漳县三阳生态育苗农民专业合作社。”

  阳堡村“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已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现在,村民都成了在苗圃打工的“上班族”。漳县已有4村7社486户群众参与各类育苗种植,种植各类苗木1500多亩。特别是这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都参与了除草、施肥、移植等苗木田间管理,每年季节性务工收入达200多万元。

  漳县还在乌龙头、核桃、牡丹等特色种植业方面做有益探索。去年在草滩乡建立乌龙头示范基地100亩,今年种植面积达5000亩,3年后,参与种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可增收1.4万元。漳县在7个乡镇规划建立优质核桃种植基地1万亩,该区域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旺果期平均可从核桃产业中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为带动中部浅山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已在该区域示范套种油用牡丹200亩,建立油用牡丹育苗基地100亩,育苗30万株,新苗长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