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歌竹编
滩歌位于武山南部,属西秦岭山北坡山地,青山逶迤,碧水环流,树木丰茂,绿草茵茵,若非群山耸峙,具足江南韵味。滩歌民风淳朴,有武山旋鼓的豪迈气概;民俗纯粹,有传统文化的精气魂魄;古韵悠然,有唐蕃宋陲的遗迹遗风。
每逢集日,十里八村的乡民涌向古镇古街,颇具地域特色的山货更是摆满市街。这些山货畅销省内各地,远销河南、陕西、山西、青海、宁夏等十多个省区。这些传统手编什物与工艺品,造型精美,居家实用,集审美情趣与使用功能于一身,融传统文化与手工艺术于一体,好像古镇的一张精美邮票,又似古镇的一张特色名片。记忆着古镇从遥远走向未来,从古老走向现代,一路蹒跚行进的影子;古镇撑着满载千年风雨的小船,带着一丝古老的气息,缓缓驶来;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下,让无数生活的片段破碎成散去的云烟,只留下生存的寄托世代相传;在一辈辈乡民朴拙的指缝间,在无情流逝的光阴里,那些延续生活的演绎,化成文化的光芒,在人们的心中熠熠闪光,焕发出一种蓬勃的生机。
滩歌被誉为“山货之乡”,与杨河、温泉、四门、咀头等地共同撑起了武山“三编”(竹编、柳编、草编)的一片天空。村民们充分利用竹、柳、麦秸等资源,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产业村,不仅拓宽了创收门路,而且工艺产品畅销旅游市场,提升了武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滩歌竹编久负盛名,而且各村主打产品分明,如沟门、观下、下街等村主要编竹席,王家磨、水峪沟、窑上、崖湾等村主要编背篼。竹编产品原先以背篼、席、笸箩、簸箕、筛、篮等生产生活用具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生产工具的竹编产品日渐萎缩,而鸟笼、蝈蝈笼与饰品摆件等工艺品日益红火。
竹编工艺主要分为材料处理、编织和收尾三个阶段,材料处理就是把竹子加工成篾子,编织就是用篾子编成各种产品,收尾是不可或缺的辅助补充工序,目的是使竹编产品更加美观、精致、顺手、耐用。在各种竹编产品中,背篼的工艺最为复杂。首先,进行材料处理。就是把竹子一把把(每把200根)立在院中暴晒,晒干后进行淋雨,再暴晒,然后存放起来。用时,取一把先刮去竹节、竹毛,再一分为二剖开,然后在河里或磨渠中浸泡,泡上两天两夜,待竹子变软后捞出来,这时竹子的柔韧性得到大大提高,适宜于加工,然后用蔑刀剖成匀称的细条,再刮光,就可用于编织。其次,进行编织。先将两根粗细均匀、长短相当的木棍曲弯,棍子中部交叉叠放,通过用铁丝扎成的方圈,把四个棍头摆放到圈的四角,做成背篼棍(也称背篼角)。然后从下往上编。编织要先用筋子(较宽的竹条)盘底子,再用篾子(细竹条)编。编到两寸处分头颈、五寸处分二颈、一尺处分三颈。然后锁边,小背篼一尺五寸高锁边,中背篼一尺六寸、大背篼二尺高锁边。边子锁住了就开始楦棍,就是把背篼口楦圆、楦正,使背篼形状美观。再进行缠边,把嫩竹一分为二剖开,把口沿缠上三圈,实质是对锁的边进行细化加固处理,使背篼口拿在手里舒适,不扎人,又牢固耐用,至此背篼就算编成。锁边、楦棍、缠边都是收口工序,也是显示编背篼技术水平的关键所在。最后,进行收尾。也就是在背篼前面拴系带处做两根背签,在背篼后面做四根护签,使背篼更加结实、耐用。民间有歌谣,专说编背篼:“小时家里手头窘,操起篾刀向竹蓬。嘭嘭几下竹随破,纤手剥篾似翻书。细篾经纬随即织,篼底好起口难收。”
滩歌曾出了很多竹编能工巧匠,如下庄的田遇春,编的筛子样式好,经久耐用,人称土皇上。梁迎成编的筛子,功能、实用、式样、质感、舒适度及耐久性都堪称一流,享誉一方。本深沟的竹席名匠陈岁太,编的篾席,曾是滩歌供销社的免检产品,等等。
滩歌像一幅水墨山水画,那一幅幅纤手编竹的场景,就是点缀其间的山乡幽居图,让人在感受高山流水的旷达时,也感受到那份人间烟火的暖暖气息。再别滩歌,毛竹的清香仍然缠绕着我记忆的神经,风拂竹叶奏出的古韵清音萦绕着我回归的身影,巧手弄竹蔑的精到幻化成纤指抚琴的美妙,让人进入一种亦真亦幻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