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抗生素 健康隐形杀手

12.06.2014  17:18

资料照片

  前不久,“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落户甘肃。不合理用药,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已经成为当前比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此,我省将活动的主题确定为“合理用药,共享健康”,宣传重点放在输液和抗生素方面。

  卫生部于2012年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在我省,部分医院在此前就已开始根据各自品种结构、细菌耐药监测情况等,将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之所以被限制,价格昂贵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个级别的抗生素往往用于严重感染或是混合型感染的病人,它是拯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一定要控制。

  其实,在滥用抗生素的问题上,我省与全国其他城市的情况基本一致。一位省级医院临床药学专家表示,有三方面原因造成抗生素滥用,分别来自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企业和普通大众。

   ●专家:合理用药首先是安全

  甘肃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张浩军告诉记者,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不合理用药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合理用药包括安全、有效、经济三个方面。用药首先是安全,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合理用药;其次是有效,这是合理用药的关键;第三是经济,患者能承受得起。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显示,各国住院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至20%,5%因用药不当死亡,在全世界死亡人口中有1/3死于用药不当。卫生部曾公布数字显示: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20万人,其中因滥用抗生素死亡人数达到8万人,而同期欧盟因滥用抗生素死亡1万人。

   ●抗生素篇

   现状:大众误区多院内使用率高

  张浩军说,说到抗生素,不得不普及一个常识,抗生素就是抗菌药物,如果滥用,将会令人类陷入“无药可救”的可怕境地。目前,它的使用有8个误区:大众通常认为,抗菌药就是消炎药;感冒了就用抗菌药物;发热就用抗菌药物;广谱优于窄谱;新的抗菌药物比老的好,贵的比便宜的好;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的控制感染;频繁更换抗菌药物;一见效就停药。

  调查中记者发现不少家长是“明白人”,他们往往受教育程度较高,具备一定医学常识,深知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在治疗中会要求医生只开口服药尽量不要给孩子输液。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在医院内使用率是30%。近5年在中国医院的使用率却在67%到82%之间。2012年我省部分医疗机构全年使用抗菌药物的主要相关数据显示:在门诊,就诊使用抗菌药处方为24.2%,就诊使用针剂18.5%;在住院病人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1.4%。

   调查:药店可随意购买抗生素

  前不久,央视《焦点访谈》对全国部分大中城市调查发现,除上海之外,几乎所有城市的药店都可随意购买处方药,这其中包括最令监管部门头疼的抗生素。兰州的情况会是怎样呢?记者随意进入城区的一家药品连锁企业门店,向店员提出需要头孢克肟(一种口服第三代头孢菌素抗生素)。店员笑脸相迎:“请问是大人吃还是小孩吃?”“是小孩吃。”记者回答。店员介绍道:“我们这里有两种,一种是‘世福素’,一种是‘达力芬’。你要哪种?”(均

  为商品名)记者随意看了看包装,说想要价格便宜的“达力芬”。店员随即拿出一个簿子,说要留下个人信息。记者接过一看,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人名和电话号码。记者询问原因,店员告诉记者:“因为你买的是处方药,必须要登记,有人要来查的。

  对于处方药物随意购买的问题,食药监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按照规定,药店必须聘请执业药师驻店,但这恰恰给了药店“钻空子”的机会,因为只要受聘的执业药师根据消费者留下的个人信息“补齐”处方,就可轻易躲过食药监部门的检查。而消费者在登记簿上留下的个人信息,监管部门则无从考据。

   分析:三方面原因造成抗生素滥用

  在滥用抗生素的问题上,我省与全国其他城市的情况基本一致。一位省内健康教育专家表示,有三方面的原因造成抗生素滥用。一是在大医院在以药养医体制下的逐利行为,造就了滥用抗生素土壤;基层医务人员专业素养不足同样导致抗生素不合理使用。二是药品零售企业法制意识淡漠,抗生素销售异常随意。相关法规规定,没有专业医生的处方任何药店决不允许向市民出售抗生素,然而我们去药店买抗生素却像买菜一样容易。三是群众合理用药知识匮乏,不合理用药行为普遍存在。

   对策:严格医师使用抗菌药处方权限

  2012年,卫生部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特殊使用级抗菌药

  物不得在门诊使用。这意味一些价格昂贵的抗生素将不能列入门诊处方。

  记者就此走访卫生行政部门及部分医疗机构时了解到,省内部分医院早在此前就已开始根据各自品种结构、细菌耐药监测情况等,将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省内一位业内人士称,该办法的出台意义重大,它不仅仅带有“指导性”,更是一部部门法规,具有强制性。他表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之所以被限制,价格昂贵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个级别的抗生素往往用于严重感染或是混合型感染的病人,它是拯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一定要控制、保护。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推行“排队”制度

  从2008年起,甘肃省卫生厅在全省医疗机构推行了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制度(即:医师用药量、抗菌素使用量、患者自费药使用量、青霉素占抗生素比例排队制度)。省卫生厅还把门诊输液人次占门诊总人次的比例作为对门诊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力求降低门诊输液人次比例,特别是减少对儿童的不合理输液人次比例。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省属一些医疗机构的医师就曾因“排队”太靠“”而被处罚,例如技术职称从正高变副高,从副高变中职。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目前,我省在整治不合理用药、处理“大处方”行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省内各级医疗机构呈现三降一升的总体态势: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明显下降,抗菌素金额明显下降,患者自费药品使用量明显下降,青霉素占抗生素比例明显上升。

   ●输液篇

   目击:输液病号多

  记者来到某医院留观室,不足50平米的房间里挤满了人,一眼望去,“打点滴”的病号满目皆是。在大厅里,一个小男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走近一看,他的小手背上已经有了好几个明显的小针眼儿,周围的皮肤已经泛青。

  记者与小男孩的妈妈攀谈起来,她说:“这孩子扁桃体发炎,又发高烧,在这儿输液已经有三天,今天好多了,体温已经下来了。”记者问她为什么要输液,她说是自己要求的,输液好得快一些。

  在省内一家三甲医院的注射室有一份记录显示,目前平均每个月有三四千人次在医院静脉输液,但肌肉注射的却寥寥无几。因此碰到病人“扎堆”的时候,医院以往的注射室根本不够用,很多医院不得不开设了输液大厅。

  现状:很多人患上“输液病”张浩军表示,目前大众用药观念存在

  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价格贵的药就是好药;认为药物用量越大作用越强;看广告用药,追求所谓“新药”;还有就是迷信“打点滴”。

  “儿保科的孩子年龄小,因此我用药的时候非常谨慎,别说是输液,就是在口服药的使用上也是很小心的。”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副主任医师刘月芬如是说。她说,静滴具有起效快、血药浓度易控制的优点,多用于危重患者和不适宜其他途径治疗的患者。但静滴的缺点是易破坏血管的完整性,造成静脉炎、血栓形成及败血症等,并可出现药物热原反应。因此,临床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发改委最近透露,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2.5至3.3瓶的水平。在中国,输液简直成为了一种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以致很多人患上“输液病”。

   分析:医患双方都有责任

  分析出现过量输液现象的原因,张浩军表示有三方面:一是患者方面。患者生病,总是想快点儿好,不想慢慢养病耽误时间;“跟风现象,那么多人生病都输液,我为什么不输液呢”?二是医生方面。被动的满足患者的要求,很多患者觉得你要不让我输液,你就怠慢了我,你对我不太负责任;由于以药养医,吊瓶可能是吃药10倍的价格,让患者多输液可能获利更多。第三来自环境原因。媒体、社会及整个周边环境,对输液所产生的危害做的宣传和科普太少,导致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过量输液的危害。

  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哮喘门诊张蓉芳博士告诉记者,WHO规定,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她说,例如感冒是自限性疾病,一般情况下吃点感冒药,再来点物理降温,几天工夫就会好的。但现在大部分患者都要求输液。如果只开口服药,患者肯定会认为医生敷衍了事,可能会遭到投诉。她坦言,曾有患儿家属强烈要求给其孩子静脉注射抗生素,理由是:“如果不这样,孩子就会发展成肺炎。以前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