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将军府

16.03.2015  12:29

    声名遐迩的嘉峪关城楼内有座“”。游客如若被“天下雄关”宏伟城楼的古建筑气势所吸引而忘了进关城内的将军府邸,那真是一大遗憾。从某种意义讲,“”就是嘉峪关的灵魂与生命。

    “游击”者,古代军事官名也。我国汉代就有游击将军,统兵专征,职权颇重。嘉峪关的“”原为地方“衙门”,系官员执政之地,初建于明代隆庆年间(约公元1567年),后来才称作“游击将军府”,成为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为整个嘉峪关的军事指挥中心,系朝庭统治地,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常常为西方来客发放通关文谍。此“”的权力担当自然与嘉峪关城楼“边陲锁钥”的万千气势十分匹配吻合,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所设“游击将军”先后有将近20位,而入住在城楼内将军府的第一位游击将军为芮宁,他是嘉峪关将军群体的一位杰出代表。有关碑刻记载,芮宁为肃州(即今酒泉)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任嘉峪关游击将军。

    著名的嘉峪关一直是中国西部的军事要塞。就在芮宁当年任游击将军之职的九月,吐鲁番酋长满速儿大兵入侵肃州。芮宁率领千户许钊、百户张玺、吴英、陈泰、王忠、刘威等将领,与满速儿交战于今嘉峪关文殊镇冯家沟村一带,那是一场恶战,厮杀的天昏地暗,芮宁最后中箭而亡;据说当时战事非常艰险,他是为救援守军而壮烈牺牲的。事后,明王朝恩赐芮宁为都督同知、世袭指挥使,重金厚葬,并在肃州修建芮宁祠堂供后人凭吊祭祀。芮宁是甘肃河西走廊一位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有着军人御敌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气概。他一向为人“清介端亮”,冯家沟一战他虽败犹荣,其人其事震动朝野,其事迹被广为传唱。如今,嘉峪关城楼和游击将军府的将帅们都是当今嘉峪关市文艺工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历史题材,反映他们的作品自然屡受中外游人和当地百姓的广泛称道。

    我们今天所参观的关城“游击将军府”是在公元1987年复建的,为两院三厅的四合院,占地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位于城楼内东北方靠光化楼一侧。游人在关楼高高的城墙上即可俯视到它规正严整、青瓦铺就的将军府景象。也在1987年,嘉峪关与敦煌莫高窟同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后,因其地势十分险要,建筑群体雄伟而谨严,是万里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军事、交通重要关镇,故而中外游客与日俱增。

    近些年,在拓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热潮中,嘉峪关市对城楼又做了全方位的修葺。许多年前笔者参观过游击将军府,留下一点苍凉感。这次修缮保护,当然也添出许多新彩来。此“”四合院的核心建筑是“议事厅”,院子挺宽畅,厅台前一左一右置有两口大铜缸,一看就让人联想到北京故宫里的大铜缸,说是盛水防火之用,却有一种伟岸雄阔的皇权之感。宽绰的石阶之上,方块铺就,栅栏伫立,三大开间的议事厅门窗廊柱均是暗黑色的,膝皮虽有些许脱落,但仍不失威严庄重的氛围,加上檐梁上悬吊的几盏红灯笼倒是提了不少今日喜庆的气色。厅内中央所塑一身铠甲的将军便是芮宁吧,正与副手们在沙盘前“议事”,目光投向沙盘阵地,眉宇间荡出着一抹英气。我目测该塑像要比常人高大一些。原肃州的芮宁祠堂早已在历史尘埃中消逝,但这将军府中的芮宁人物形象依然有着正大气象,让四方游客不禁顿生怀古之感。

    由西安雕塑研究院设计,此府内的整个场景均以“高分子”人物为主,体现了现代科技在雕塑艺术上的灵活运用,对将军府的门卫、侍从、家眷、来客、使臣和将军本人的塑像体现得更为丰富生动。而女仆人在炕上做针线活及伙房里擀面、烧火等场景均展示了边戍军民当时的生活内容和风俗特点,更为生动地拉近了将军府内生活场景与现代游人之间的观赏距离,使嘉峪关城的游览内容从军事、政治、交通、贸易、外交、城楼古建筑艺术深入到游击将军府内每个边塞人生活的具象及情绪细节,让人感受到关城内外更加丰富的历史真实以及对现实生活世象的精神投影。比如,对于后院家眷,可能是将军的夫人正在梳妆照镜子,其塑像突出了“正身有容德乃大,正己无欺心有宽”的内心追求;对于军师人物造型,则披露其“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当与古人争”之意志机杼。“”内的每个人物塑象的内容生活化了、个性化了,便揭示出人们对整个嘉峪关城楼视通万里穿越古今的共同价值来,这就有了文化深度和现实意义。

    我见到,许多游客都在驻足咏诵着这里的几副楹联:府门口的是“百营杀气风云阵,九地藏机虎豹韬”,议事厅门柱上的是“金鼓动地战旗猎猎映大漠,铁垒悬月轻骑得得出长城”,字体书写得苍劲浑厚,联文意境犹其深远,所渲染的气氛仍然是辽远大度,读之则人心鼓荡神清气爽。这样的描写与修饰最具嘉峪关和游击将军府的特征、气韵与内涵,因而又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