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集中财力精准扶贫

18.06.2015  11:38

  自筹1.56亿元投入校舍建设,投资2.1亿元实施医疗卫生项目,县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全力支持马铃薯种薯、中医药、畜草、旅游、林业等富民产业发展。累计投入担保资金6600万元,为小额担保贷款和双联惠农贷款贴息4136.8万元……

  一串串数字,彰显了国扶贫困县渭源扶贫攻坚的决心。“财力支出要聚焦扶贫攻坚。”近几年来,“吃财政饭”的渭源县克服财力困难,始终围绕这一目标,瞄准最贫困的地区、最贫困的群体,通过综合运用贴息、担保、风险补偿、保费补贴、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财政投入方式,鼓励和带动农户筹资筹劳、部门和单位自筹、社会捐助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打响了精准扶贫战役。

  打通“肠梗阻”    旧貌换新颜

  在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危旧房搬迁改造点,潺潺细流旁,一排排新房红瓦绿墙,鳞次栉比。“新房建起来了,水通到灶头上了,用电安全有保障了,道路硬化了,我们打心眼里感到高兴。”村民郭连兵激动地告诉笔者。

  做大“蛋糕”是责任,分好“蛋糕”更是责任。近几年来,渭源县加快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壮大,财政实力持续增强。与此同时,该县坚持财力“向民生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职能,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政策手段,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扶贫路”、“健康水”、“富民电”等一项项基础设施扶贫工程让群众享受到了真正的实惠。

  目前,渭源县自来水入户率达96%,动力电覆盖面达86.7%;乡镇通油路率达100%,通村道路硬化率达67.8%。建成集中安置点2694户,改造农村危房7500户,占应改造危房的一半。

  县级财政发力  助推特色产业

  扶贫资金,不仅仅是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了让精准扶贫站在一个高起点上发力,渭源县自筹资金,强化科技投入,融入电商元素,撬动金融资金,助推特色产业转型跨越。

  中药材、马铃薯、畜草是渭源县特色优势产业的“三驾马车”。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全县建成了以中药饮片和中医药精深加工为主的渭源工业园和会川工业园,入驻企业达到57户。2014年,工业集中区实现生产总值1.2亿元。新引进项目22个100.9亿元,到位资金49.8亿元,增长29%。

  该县还结合国家政策,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和双联惠农贷款,让“三驾马车”持续发力。3年累计发放支农贷款19.44亿元,其中双联惠农贷款3.44亿元,双联惠农贷款增量和贷款余额均位列定西市第一。

  以品牌景区建设为核心,渭源县还大力实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投资1.47亿元,实施文化综合场馆和渭河源、首阳山景区主题景观及环境提升工程。同时,县财政继续列支200万元奖补农家乐发展,促进农家乐服务接待水平提升。

  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12年增长28.9%,达到4535.3元,贫困面下降到25.2%。其中,农民人均从马铃薯种薯、中医药、畜草三大产业获得的纯收入达到2095.8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2%。

  财政资金托底  保障公共服务

  渭源县还逐年加大对公共服务体系财政奖补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使有限的县级财政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使一个个民生工程“开花结果”。

  该县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县财政紧缩其他开支,优先保证落实教育经费,优先保证学校办学条件改善。2011年—2013年,该县自筹1.56亿元投入校舍建设,新建第三高级中学,整体搬迁职业中专、龙亭中学等,科学合理的布局成为渭源教育的崭新亮点。从2013年开始,渭源县又拿出469万元从陕西师大、西北师大引进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紧缺专业教师,大大提升了高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从2014年开始,每年列支52万元提高班主任津贴。今年,县财政安排学前教育资金250万元。

  近年来,渭源县还投资2.1亿元实施了县医院、县二院、中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村卫生室、村文化室、村级综合服务中心263个,全县新农合覆盖面达到97.12%,成功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9%。

  为了管好“钱袋子”,保障财力支出使用到扶贫攻坚上,渭源县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方面加强税源控管和税收征收,大力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一方面实施好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公开,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差旅费、会议费等管理办法,控制一般性支出,做到资金安排到哪里,监管跟进到哪里,把每一笔资金真正用在贫困地区、贫困农户,使扶贫项目资金成为碰不得的“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