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货郎”渐兴促多产发展 农户告别“世代贫困”
中新网兰州7月10日电 (张婧)一杆秤、一声吆喝,郭连兵驾驶农用三轮车走村串户,从一个地道老农民,以“货郎”身份成为村里的小康户,甚至还成了四乡八邻的致富带头人。
郭连兵所在的元古堆村位于甘肃省西市渭源县境内,属高寒阴湿气候,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逶迤难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当地人出行的真实写照,所属地渭源县素有“苦甲天下”之称,是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务院扶贫办定点帮扶联系县。
图为2013年元古堆村旧貌。(资料图) 吴鲁 摄“本世纪初,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郭连兵说,为了生计,2003年春节前夕,他拿出了所有积蓄买下一辆农用三轮车,从乡镇集市上购进一车年货,拉到村里“便宜售卖”。对于“出行难”的元古堆村村民来说,“送上门的年货”很受欢迎,甚至“一抢而空”,郭连兵也因此看到了商机。
初尝甜头的郭连兵进而谋划“货郎”生意。他说,村民所需生活物资的采购全部依靠赶集,一个来回花费近4个多小时,路上需要歇息好几回,才能把所购置生活必需品背回家。由此,他就去100公里之外的大型批发市场,准备将村民们有大量需求的集市物品搬到家门口。
“市场上韭菜的零售价每斤5元,而批发价仅为1.6元。”考虑到村民手头没有太多闲钱,郭连兵就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用粮食等价交换蔬菜,并将“换菜”作为“货郎生意”的延续。采购当天恰逢小雪天气,批发市场大量韭菜滞销,致使其价格大幅下跌,他最终以0.6元的低价批发了1000多斤,拉了满满一车。
而这一车韭菜,郭连兵净赚1000多元。之后,又有了第二趟、第三趟……起初只活跃在本村,后来到邻近村庄挨个吆喝,郭连兵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周1车逐渐到4车的销量变化,乡邻们也都依赖“换菜生意”为他们解决的生活便利。
郭连兵的货郎生意,不但使自己在家门口有了一定收入,而且还方便了村民。除了换菜,他还尝试倒卖中药材,度量器具也从杆秤到盘秤,再到磅秤,十多年来,他成了村里的“有钱人”。
图为村主任郭连兵介绍村子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情况。 张婧 摄直至2013年,郭连兵被村民们推选为村干部,迎来人生转折。“任职村干部期间,我实现了一生中的‘14个第一次’。”他说,为方便联系村民,第一次注册QQ号;因福建省对口帮扶,他有机会去泉州市梅山工程学院培训学习,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进大学校园、第一次住宾馆、第一次接触电商、第一次学说普通话……
担任村干部的郭连兵一心钻研村子的脱贫致富,带领村民先后发展中药材、百合、养鸡、养鹿等产业,通自来水,村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随着通村道路油化、村内巷道硬化,以及田间路的平整,村民出行“说走就走”,元古堆村道上频频出现的移动“菜铺子”“面铺子”“杂货铺子”也多了起来,其中不乏有一些外村商贩,“货郎”生意方兴未艾,支付方式也由原先赊账记账、以物易物、现金找零,转变为如今的二维码扫描。
昔日贫困山村,如今破茧成蝶,元古堆村从闭塞到开放,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据当地官方统计,元古堆村从2012年底的人均收入1465.8元,增加到2019年的人均收入过万元,“世代贫困”已然成为过去式,元古堆村于2018年提前实现整村脱贫。
目前,年近五旬的郭连兵说,他将继续带领村民们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中药材、百合等经济作物提高收入,带领村民壮大农业产业,形成完整的加工产业链条,让村民“劳有所得”。(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徐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