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渭源:文化旅游扶贫带富一方群众
原标题:渭源:文化旅游扶贫带富一方群众
仲秋时节,渭河源景区白桦披金、层林尽染,夕阳下,渭河源村村民在修建一新的文化广场跳起欢乐的舞蹈。深入实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给这个村带来巨大变化,村容村貌、河道、道路等继续进行改善升级,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设了文化广场。村民高兴地说:“渭河源村的人,已经过上了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为此,渭源县出台“1+22+6”的精准扶贫方案中,将旨在加快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和旅游产业繁荣的《精准扶贫文化旅游实施方案》位列其中,《方案》聚焦贫困村文化贫瘠的现状,结合全省“乡村舞台”建设,对贫困群众从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民俗文化传承、法治科普、致富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扶贫”;创建“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渭水农家”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进而推进全面脱贫。
着眼“有综合性村民活动场所,有良好的村容村貌”这一精准扶贫重点内容,渭源县从精准入手、实处做起,以脱贫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通过改善农村环境,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农村生活品质。崭新的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成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掌握科技的快乐家园,逐步升温的群众文化活动,犹如清澈的源头活水,滋润着广大城乡居民的心田。
在搞好文化站硬件建设的同时,各乡镇积极组建专业工作队伍,充分利用和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做好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花儿歌手大奖赛等各类文化活动。138个“乡村舞台”推广示范点有文艺团体、文化志愿者,精心组织乡村广场舞比赛、农民运动会、秦腔自乐班调演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全县群众性文化社团和爱好者队伍不断壮大。峡城乡祁家寨村民赵德吉高兴地说:“村里广场建成以后,我们老年人在这锻炼身体,年轻人闲了打篮球,媳妇们吃罢饭这在里跳舞,热闹的很!”
围绕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渭源文化事业取得喜人成绩,目前,全县已建成15个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217个行政村均配有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办公室、文体娱乐室、多功能活动厅,建设村卫生室146个、村文化室58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59个,让劳作之余的老百姓有学习和娱乐的好去处。
渭河源文化给了渭源人民浓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渭河儿女宽广的眼界和开阔的视野,在立足县情、审时度势的基层上,渭源县提出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的战略思路,力实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以品牌景区建设为核心,投资1.47亿元实施文化综合场馆和渭河源、首阳山景区主题景观、配套设施、文化展示及环境提升工程,渭河源景区列入全省20大核心景区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评定。
渭河源景区致富带动作初显。如今,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村民就会拿土特产和山野菜去通往景区的公路边卖,以前一筐10块钱还不好卖,如今一小把10到20元都会被抢购一空,村里已经有十几个村民在景区上班,每月可获800元工资,工作时间也很灵活,不影响务农。
围绕“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全县编制村庄建设规划35个,着力打造渭河源村、峡口村等美丽乡村示范村。锹峪乡峡口村民李文平的旅游山庄格外红火,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山庄现有固定员工近30人,旺季时增加到50多人。34岁的锹峪村村民吴喜娟在他的山庄打工,一年5万元的收入让全家生活大为改观,家里还买了私家车。现在,有3家合作社和几十家农户向山庄专供牛羊肉和蔬菜。由于订单稳定、收购价高,合作社和农户都愿意与山庄合作。还有很多村民靠着给山庄交山野菜和野生松子,有了一份额外收入。
大为了让群众文化旅游这一朝阳产业中得到更多实惠,县上制定出台全县农家乐及农家客栈《管理办法》等扶持发展政策,对由各乡镇确定为乡村旅游发展示范点的村,且星级农家乐、农家客栈达15户以上,发展规模较大、档次高、服务质量好的示范村,县政府一次性给予该村10万元的资金奖励。1-7月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2.7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24亿元。同时,以发展关联产业为补充,引导贫困群众发展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市级农家乐示范户”31户,开发特色旅游商品30多种,年吸引游客4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