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健康促进模式改革现场会以来,渭源县锐意进取,大力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新农合资金预算机制、分配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实施改革的3个月内,在合理分流住院病人、鼓励医疗机构主动控费、促进医师多点执业等方面效果明显。
主要表现在:
一是分级诊疗病种覆盖面不断扩大。在2014年新农合分级诊疗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分级诊疗病种覆盖面,县级医院病种增加到170种,卫生院增加到60种,各医疗机构住院病种覆盖面达到80%左右。
二是参合群众住院补偿比明显提高。总额包干后乡级补偿比为85.11%,与总额包干前的81.55%相比增长了3.56百分点;总额包干后县级70.89%,较实施前的68.58%增长了2.31个百分点。
三是病人分布更加趋于合理。总额包干实施后,乡级住院人次数占总住院人数的比例为21.39%,较实施前增加了0.37个百分点;县级66.21%,较实施前降低了0.13个百分点;县级以上12.4%,较实施前降低了0.24个百分点,资金比为31.43%,较实施前降低了0.79个百分点。
四是医疗机构主动控费意识增强。次均住院费用乡级794.67元,比总额包干前的920.06元下降了13.6个百分点;县级2873.4元,比总额包干前的3271.28元下降了12.16个百分点。
五是过度医疗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实施总额包干及分级诊疗单病种付费后,遵循“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原则,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滥检查、乱治疗情况明显减少,总额包干后全县各医疗机构共结余新农合资金436.49万元。
六是患者就诊率明显下降。总额包干后,县内季度门诊就诊人次为117942人,较总额包干前的135863人次下降了13.19%;总额包干后,县内季度住院就诊人次为8073人,较总额包干前的8998人次下降了10.28 %。
主要做法有: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机制。在当年新农合筹资总额中扣除大病保险基金、风险基金、15%的当年结余资金和三级医院50种重大疾病费用总额后,按照30% 、70%比例划分门诊和住院资金,合理确定当年新农合可用资金总量。
二是实行门诊和住院总额包干制。根据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近3年住院医疗费用平均水平以及住院患者人次数、医疗费用和当年统筹基金增长幅度、单病种价格、多点执业医师各项指导服务费用、专家生活补助费用等指标,合理确定本年度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费用总额,同时以乡为单位计算出乡镇卫生院以及所辖村卫生室的门诊费用总额,按照每季度总额包干费用的60%下拨医疗机构作为周转基金,按季度预付,每月结算,年底决算。
三是建立支付方式改革考核机制。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制定了《渭源县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每半年对各医疗机构集中考核并兑现奖惩。同时,各医疗机构结合总额包干及分级诊疗制度,完善了医院内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严格兑现奖惩,进一步调动了医务人员的控费积极性。
四是建立费用控制奖惩制度。对总额包干费用有结余的医疗机构,结余部分归医疗机构所有,并在拨付下一周期总额预付资金时按照结余资金在10%以内的按3%的比例予以奖励,结余资金在10%以上的按5%的比例予以奖励;当月实际补偿金额超过包干总额的,按当月包干总额结算,超出部分由医疗机构承担,对超额部分费用按5%的比例予以处罚。
五是建立结余资金再分配制度。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新农合累计结余资金,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体检,为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