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木筏漂开封

08.12.2014  13:45

    960年北宋建都汴梁,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着手拓建标榜北宋王朝强盛和繁荣的开封城,可是,由于连年战乱和砍伐,开封城的周围,已无建筑木材可用,北宋皇帝将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西部渭河上游林海。

    渭河上游西秦岭的高山峡谷,雨水充沛,气温适宜,是云杉、油松、水柏子和红桦、白桦、青冈等建筑用木的天然生长,株株高大魁梧,树干参天。

    先前,渭河上游绵延的牧草和茫茫林海,是秦人活动的西部边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是羌、藏、氐等西戎部族游牧的乐园。到了春秋时期,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慢慢接受了当地土著居民农耕的渲染,开始了以定居替代游牧。渭河上游丰富的森林资源,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唐宋时期,吐蕃人曾长期占据渭河上游的榜沙河及其支流和武山一带,以武山洛门为界,与唐宋王朝对峙。吐蕃军队以秦岭为屏障,与安史之乱后的唐军抗衡达百余年之久。今天,在榜沙河和南河流域的高山之巅,巍然矗立着一个个土夯的堡子,其中有一些就是当年留下来的。

    那时天水境内的渭河上游还是宋,金和吐蕃人交战的前沿阵地。驻守在秦州的宋军,一方面要防备金兵和吐蕃军队进犯,同时还要肩负采伐木材、看护渭河木筏漂向开封城的任务。

    宋代在渭河上游采伐木料,开始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这年,尚书左丞相出身的高仿出任秦州知州,他巡视秦州时发现,天水境内渭河沿岸有成片绵延不断的原始森林,而百废待兴的开封城正在大兴土木,兴建大都市,急需大量的优质木材。这位精明的知州深知,将渭河上游采伐的木材运到开封,不仅解决了兴建都成问题,还有丰厚利润可赚。于是立即招募300名士兵,建立采务造,实际上就是现在的伐木场。开辟从天水溯渭河向西,直达武山的伐木通道。

    建隆三年(962年),驻扎在武山的吐蕃首领尚波于率领三千吐蕃军渡过渭河,抢夺木材,杀伤伐木工人和护木士兵,攻占伏羌(今甘谷)。高仿率兵还击,击败吐蕃军队,并将俘虏的40多名吐蕃人和战利品一起敬献给宋太祖。宋太祖考虑到以前大唐军队也奈何不了吐蕃军队,时时侵扰,加上渭河上游群山密林,易守难攻,为了确保尚有金兵和西夏虎视的渭河一线的安全,释放了吐蕃俘虏,还赏以锦袍银带,同时派吴廷祚为节度使接替高仿管理秦州。宋太祖赵匡胤的宽宏大量感动了尚波于,主动向北宋朝廷归还了伏羌之地。

    危机化解,北宋与吐蕃的伐木之争暂时平息,接下来的四五十年里,甘谷、武山一带的木材源源不断的运往开封,建设还在继续着。

    为了防范吐蕃再次阻扰并抢掠运送京师的木料。醇化四年(993年)秦州知州温仲舒为防水运京师木料免遭掠夺,设计迁落门吐蕃两马家、垛藏、枭波等部于渭河北筑堡寨驻军防范。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正月,宋廷在秦州小落门(今甘谷磐安镇西)置寨采木,诏令秦州派骑兵百人,步兵500人防守,但不得广兴甲兵,免蕃部生疑。

    连年不断采伐,便于运输的渭河沿岸的木材砍伐殆尽,砍伐运输的队伍,不得不向渭河两岸更南更北的林区推进。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下诏重修开封被大火焚烧毁的宣德楼和集英殿。一道采伐渭河上游木料的圣旨下到熙和路巩州(今陇西)官员的手中时,甘谷、武山渭河近岸已无适合的木料,地方官员只好到远离县城与渭河渡口的南部林区,最终把地点选在南部的滩歌一带。

    宣德楼是北宋首都汴梁皇城的正门,集英殿是皇宫的一座重要的宫殿,它主要是皇太后生日或者举行殿试的地方。采伐木料要求长度要在五丈以上,也就是不能短于现在的7.8米。为此,转运、提刑、常平等三司衙门出钱,由转运使张孝纯、防御使王子夕和提举木筏使叶蒙正三人具体领导。这次伐木活动经历了三个多月,组织得非常周密,非常成功。

    滩歌一带有着丰富的原始森林资源,巩州知州董序道、巩州通判魏润博,以及属官范直方、刘焘、高荷等人,就把采集木料的地点选在滩歌镇南部名叫“青竹坪”的山上,采集了2370多棵木料。据石碑记载都是五丈至百的松木。伐了以后从南河、滩歌南河到下边山丹河汇入渭河,利用河流筏运,到达都城开封。

    大功告成之时,魏润博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记了下来,叫人把它刻在崖上,在距滩歌镇区十公里的圈子阖大山的山壁上,又因为是从山壁上摩崖刻就而成,学术界就称它为“北宋巩州摩崖石刻题记”,巩州摩崖石刻高2.25米、宽1.62米、阴刻16行楷书、共计276字的题记。碑文书法圆润洒脱、苍劲挺拔,书法界认定是刘焘书写。

    滩歌摩崖石刻记载了36个人物。刘焘是苏东坡的弟子,范直方是范仲淹的曾孙,张孝纯曾任太原知府,高荷曾任兰州通判,其他人物虽在历史书上没有记载,但都是当时有头有面的官吏。

    滩歌摩崖石刻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北宋官制的历史信息,是我们研究北宋官制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滩歌以及古宁远的建县史和建镇史是非常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