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秋声登卦台
渭水东流(油画)
一卦台山位于天水市西北约17公里的三阳川境内,相传为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创画八卦,兴嫁娶,正姓氏的地方。
初秋,阳光依然灼热难耐,隔车窗远远看见卦台山在群山拱卫之中如龙蛇游走,将硕大的头颅伸向渭河边,恰似巨龙饮水,又似长蛇卧波,起伏有致,这奇景与伏羲人首蛇身的传说非常相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传说的高度契合,让人惊叹不已,一种摄人心魄的震撼油然而生。
俯瞰山下著名的三阳川,山峦环绕,渭河和葫芦河如带似练自西向东穿越整个川道,山头云遮雾罩,一派苍茫景象。
沿乡村便道直达卦台山山腰停车场,已是太阳当头,山上没有多少游人,一种乡间特有的宁静在这里弥漫。沿细长的坡道向上攀登,远远看见卦台山城墙的一角在道旁新植的树木之上,斑驳地在阳光下静立,不经意间,一声脆脆的蝉鸣打破了寂静的山巅,高亢婉转,平添一段诗情画意。
登上山巅,顿生清凉,豁然天阔,放眼东望,但见眼前山岳莽莽苍苍,雾气腾涌,峰峦层列,整个三阳川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远处的渭河与葫芦河交汇,呈S形东去,把椭圆形的三阳川盆地一分为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恰似伏羲八卦图的自然版。近处村庄、房舍、村道、田地可看得一清二楚,陇海铁路穿卦台山西行,溯渭河峡谷而上,不时有列车穿山而过,留一路汽笛在山谷回响。
穿山门拾级而上,便是坐北朝南的大门(即午门),大门左右有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书写的楹联,刚劲有力,自成法度。过午门,古柏参天,庙宇威严,古朴典雅,共同组成了一个几乎封闭的院落,院内建有伏羲庙、牌楼、钟楼、午门、古楼、戏楼、朝房等,伏羲庙的主体建筑——太昊宫坐北朝南,飞檐斗拱、盘龙绕柱、透花雕门、彩绘梁柱,既富丽堂皇又庄严肃穆。殿内供奉着一尊手拿太极八卦图的羲皇坐像,全身贴金、身着树叶,身材伟岸,目光炯炯有神,一派远古风范。这里就是“先天下觉”的伏羲当年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一画开天,推演八卦的地方。循着历史的足迹,我们向着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走近,向人类洪荒的远古走去。
“陇坻苍苍,渭水泱泱”。在人类的蒙昧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的生活艰难困苦,时常在死亡线上挣扎。就在这时,渭河上游的一个氏族部落中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伏羲。他领导部族辛勤劳作,“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日,他正在卦台山上凝思瞭望,忽见对面山洞里云雾滚滚,有一身着花斑,两翼振动的龙马翻腾,与渭河中呈太极图形的分心石相映,他不禁灵机触动,立即在卦台山上创画了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雷、风、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符号,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就此肇启,卦台山也由此而得名。伏羲一画开天,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将困苦中挣扎的人们送上了幸福的彼岸,从而博得了人们永生永世的怀念和尊崇。
而正是由于他的这些成就,使他成了三皇五帝之首,也成了数千年来备受人们崇敬的人类文明始祖。据悉,北宋时期,卦台山就有伏羲的祭祀,此后各代沿袭,明正德11年(公元1516年),眀廷批准在卦台山上建伏羲庙,以纪念伏羲。至此卦台山便成为秦州名胜,陇上佳景。
二
到卦台山,最有历史厚重感的还要数卦台山城堡。据说,此城堡始建于三国时期,因蜀国大将姜维在此驻军而兴建。城堡采用天园地方观,以体现天大地小,城墙上建有6个城墩,均伸出城墙3米,应对先天八卦的6个方位。伫立卦台山之巅,但见山峦起伏,渭水蜿蜒,滋润万物。这里“在天为象,在地为形”独特的地理风貌让我们感叹不已,这不能不说是对伏羲一画开天智慧的启迪!
透过厚重的时空隧道,我们仿佛看到伏羲在卦台山上,昂首而立,仰观天象,站成一幅雕像,突然又垂下头颅,注视着山下S形流过大地的渭河,沉思默想;看到他又教渭河两岸洪荒土地上的子民们最初的汉字,教他们八卦、历法,教他们音律、渔猎;更多是教他们礼仪,为人处世、婚嫁丧娶的做人之道;看到四处采集植物果实的男女老少;看到孩童收集柴薪燃起篝火,围坐取暖的脸厐……山岳无声,历史仿佛在这里凝固。
在这里,卦台山、分心石、龙马洞等共同组成为了伏羲文化遗存的重要元素。置身卦台山,遥望龙马洞,俯瞰分心石,审视三阳川,顿会思绪飘然,天马行空。
与卦台山隔渭河相望的龙马洞和分心石,共同造就了一段美丽的传说。龙马洞位于卦台山对面的九龙山腰,为一石质天然洞窟,相传有龙马负图自洞中飞出,驮河图落于分心石,伏羲看图顿悟,始画八卦图。另又据说此洞是伏羲与女娲成婚的地方,也是今天洞房的来历。分心石又称封姓石,位于卦台山脚的渭河边上,相传伏羲时,人口渐多,当时人类有名无姓,伏羲在此石上召集众人,赐封姓氏的地方。古往今来,这片神奇的土地和伏羲动人的故事交融在一起,卦台山、龙马洞、分心石成了恒久的伏羲传说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站在丽日朗照的卦台山古城墙上,看悠悠东流的渭水,望龙马山上倒垂的松树,仿佛当年龙马跃出、河岸分心石擎天而立的景象浮现眼前!站在这块8000多年前先人们曾经生活过的山巅上,悠远的的钟声很有穿透力地飘向远方,秋风吹拂着衣衫,也吹拂着我们的思绪,我们甚至从拂面的秋风中嗅到了先人们生活的气息。用手触摸那残存的龟背石碑,那粗糙不平的碑面,像触摸到史前先人们宽厚温和的手掌或胸膛,心怦然悸动,豁然间对卦台山这块神奇的土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卦台山最早的亭台楼阁、庙宇庭院现存无几,多为后来重建。现在除了少数林木依旧以外,仅剩下一些残碎的有关生殖崇拜的石祖及与传说的龙马、河图相关的残石败碑。然而,与古老的神话传说相映成趣的是,有不少古人曾在这一带游览凭吊时留下了诗文佳作,从中可以看出当年的盛景,从中我们感受到了卦台山深厚的人文底蕴。
据说台湾中华六经学术研究会张渊量会长先期考察了全国的山川地理,又用最先进的仪器对画卦台及周围的山形水势进行了仔细的勘查和研究之后,盛赞三阳川是“太极无双地”,卦台山是“华夏第一山”。而今每年正月十五(伏羲的诞辰日),四面八方的华夏儿女齐聚卦台山,争相祭祖,山上人山人海,彩旗飞扬,蔚为壮观。更有海外知名人士,港澳台同胞,千里迢迢,慕名而来,认祖归宗。
三
说到卦台山,就不得不说一下三阳川,三阳川盆地得名于早、中、晚阳光照射下呈现的不同景观,容川中早阳、正阳、晚阳三地之名,取三阳开泰之意而得名。
一展平畴的川谷的东端渭河北岸屹立着传说大禹疏浚河水的导流山,川谷的最西端便就是伏羲画卦之地卦台山。这里文脉发达,自古人杰地灵,卦台山雄卧于景色秀丽的三阳川西首,集一川风脉于山岭,其得天独厚的地理造就了古代文明。据管理人员所言,隋朝时,卦台山就有庙宇建筑,山上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美,一度成官祭伏羲的场所,卦台山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山。后因官祭不便,明朝正德时改建秦州城(现天水市伏羲庙),伏羲从乡村走向了城市,从此,卦台山逐渐受到冷落,成了民间祭祀伏羲的场所。
上世纪80年代,卦台山出土了数十件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和石器。这与伏羲有没有关联,人们不得而知。但据考证,早在金代,卦台山已建有庙宇,并有伏羲祭祀活动,民间信仰和祭祀一直延续至今。
上世纪早些时候,伏羲庙堂上原有一个古朴木架,架上悬着一具圆盘,正面平光,有如古代铜镜,照人见影。上刻八卦,规整常新,用手指轻轻扣击,铮铮如金鸣声,清脆悦耳。传说,那是伏羲当年赠送给大禹的玉质圆盘八卦,可惜,玉卦现无处可寻了。而存放于卦台山伏羲庙的另一个木质八卦盘,后来,在一农民家里发现,曾当作架子车的挡板被一分为二,虽已被人截为两半,难成完璧,但总算找回来一个幸存的古老八卦!现在只有在每年卦台山举办庙会时,游人香客才得以亲睹八卦盘的芳容。
位于渭河边上的分心石,上世纪50年代村民开采白云石时被炸毁,现仅存石根残迹,就连伏羲洗脚石,在当年修渠时也被埋入地下。
这些遗存,无不诉说着卦台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启迪着后来者。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行走在被称为黄河文明源头的渭河岸边,就是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古思今,思绪竟像那滔滔渭水一样激情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斯人已去,唯遗存于世的智慧光耀人间。随着旅游热的不断升温,卦台山正以独特的伏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大批的游人前来观光旅游,寻访神秘奇妙的伏羲古文化。
夕阳将三阳川谷地点缀成一幅夕照图时,放眼远望,卦台山静静地横卧在河谷里,真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凝固成一部经典。近看渭河淡雅地流淌着,禾稼郁郁,树木苍苍,一派田园秀色。
如今的三阳川,国家航天育种基地——天水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就建在此处,三阳川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