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芨芨匠”

12.01.2015  03:27

82岁的李志元用芨芨草编筐

    兰州晚报讯(通讯员张旦旦王烨记者高慧霞文/图)在酒泉市肃州区清水镇半坡村,今年82岁的李志元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芨芨匠”,用芨芨草为村民编织筐、扫帚、簸箕。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像李志元这样的“芨芨匠”淹没在时间长河中,即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模糊记忆。李志元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生活在肃州区丰乐乡涌泉村2组,涌泉村自然生长的芨芨草很多。小时候看着父辈们把芨芨草成捆成捆地收割回来,去根皮后,用芨芨草编席子、筐和粮囤。他看的时间长了,自己开始慢慢摸索编织,后来全家搬到了清水镇半坡村,所以经常有人找他编筐、打席子、编粮囤。他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芨芨匠”。

    在李志元家里,还放着不少已经去除了根皮的芨芨草,李志元现场为记者演示起了用芨芨草编筐这门手艺活。“芨芨草的用处很多,比如编织炕席和房席。过去,家家房顶上和炕上都少不了一块芨芨草编的席子,还有就是农民储藏粮食用的粮囤,也可以用芨芨草编出来,还有农民家最常用的拉筐、挑筐等等。”李志元说。

    李志元说,芨芨草在农村很常见,这种植物喜欢扎堆群居,一般都是几十根或者上百根生长在一起,在丰乐乡和清水镇,随处可见生长茂盛的芨芨墩子。到了9、10月份的时候,成熟的芨芨草才被收割回家后晒干,农闲时用来编筐或者打席子。

    82岁的李志元借着穿过房檐的阳光编起了芨芨草,被水浸泡过的芨芨草在他手中鲜活起来。“我原本想着把这门手艺传给后人,可是子女们根本不感兴趣。这门手艺恐怕要在我这一代人手中遗失了。”那些被老人多次提到的炕席、筐等生活用品也早已被替代了。

    那些和李志元一样的“芨芨匠”人,最后只能淹没在时间长河中,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