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社火渐行渐远 后继无人经济约束社火走向零落

04.03.2015  13:10

    原标题:莫让社火渐行渐远 后继无人经济约束使社火民俗走向零落

社火表演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社火一直是中国老百姓庆祝春节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活动。尤其是兰州的社火,形式热闹精彩。不仅有太平锣鼓,还有划旱船、跑竹马、推推车、滚滚灯、踩高跷、舞龙、舞狮等等。但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活动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态,现代化的娱乐方式颠覆了人们传统的娱乐观念,社火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视、3D电影、动漫游戏已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尤其对社火的距离越来越远。

     社火距离市民越来越远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急速发展,社火也越来越失去了昔日的魅力,越来越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如今过年再也看不到锣鼓喧天,广场上人山人海,争相观看耍社火的景象,社火开始习惯休息,昔日那些带有传统色彩的春节公众仪式与集体活动也就越来越少了,许多家庭过年就剩下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吃年饭、搓麻将、打扑克外加看电视这“六菜一汤”。一些市民不禁感慨,兰州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近年来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结构的多元化,社火这个延续了千百年的民俗文化形式,如今在各地普遍都出现了表演形式简单、道具老化、文化品味和传统韵味流失,以及参与人员的积极性降低、观看者和演出人数锐减的现象。另外,目前社火表演的经费来源大多要依靠到村民家挨家挨户的收取,给多给少,或给粮食或给现金没有定数,所以,没有经费的保障也是造成社火年年在“减色”的一大原因。同时组织一个至少有200人的社火演出队很不容易,没有了经费的保障,社火根本谈不上创新和一些道具的更新,所以,我市一些相当优秀的社火演出形式已经逐渐消失了。

     经济约束让社火表演逐渐零落

    春节期间记者在文化庙会上见到了前来参加表演的永登苦水社火表演杨大爷,他告诉记者,过去永登苦水的社火每年都要进城,在城里转一圈才回去,观看的市民可谓人山人海,大家看的起劲,他们表演的也精彩。但现在一些曾经耍社火的村民都不玩社火了,主要是由于村民们这些年以商业经济为主,人都很忙。要组织大型的社火队难度很大,也没有人愿意组织。因此社火队的规模也小了许多,基本只剩下锣鼓、铁芯子一些传统的项目。皋兰什川的魏先生告诉记者,他们社火队有30多名演员,但每次演出开销都很大,主要用于化妆、租车、生活补助等费用。由于没有专款和赞助,许多社员都不愿意出来表演。

     传承后继无人民间社火面临边缘化

    采访中一位民俗专家认为,社火走下坡路,和它本身的特点也有关系。社火的特点是古老性、传承性,变化很少。在古代,社火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娱乐项目之一,因为文化生活单调、简单。现在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变成地球村,现代艺术不断更新,有影视、网络等现代化东西,对社火冲击很大,促使它走下坡路。目前社火在边缘农村还很兴盛的原因,其中之一是远离城市,主要受传统文化影响多,而在城市,文化生活相对丰富,社火自然衰退。

    这位专家说,社火走进庙会,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首先由地方政府提供经费,而且赶庙会的人很多,有观众。另外现在城市的公园冬天大多没有可看的花和树木,尤其是西北,树枝多为灰色,节假日邀请社火进城参加表演、比赛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社火的发展和传承。因此有关部门要多为社火提供展示机遇,有些大型的活动,都可以邀请社火表演。这样一年有几次活动,一些社火队有了固定表演和收入,就可以传承。

     挖掘发扬让社火表演回到市民中间

    “闹社火不仅仅只是一种表演,而是对过去一年辛勤劳动的庆贺,也是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愿。”市民苏先生说,过年耍社火才算是过年。今年70岁的秦大爷说,兰州的“年味”现在越来越淡了。唯一看到的社火表演,还是在文化庙会上看到的社火表演。说起记忆中的春节时,秦大爷洋溢着满脸幸福,以前人们天天盼着过年,因为每年的腊月开始,到正月十五都是最热闹的时节。”采访中很多市民都认为看社火、耍社火才算是真正的过年。为此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社火是一种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遗产,他们将继续挖掘、发展和传承这一民俗文化,让社火表演更多的走进城市,走进市民,让大家了解社火,喜爱社火,并使其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更加发扬光大。 首席记者葛强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