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 祭扫:防患未“燃”文明祭扫

04.04.2017  06:38

清明时节,通过祭扫的形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网络祭祀、植树献花等文明祭扫方式,让清明节少了烟火味,多了文化气息。

在舟曲县,许多群众前往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念馆祭拜或通过“网上祭祀”等形式,寄托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合作市民 李怀秀):“网上纪念的平台,对我们这些离家比较远的舟曲人来说,非常方便。

今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念馆还设立了网上祭祀,市民可以登录网站留言、上香、献花、祈祷。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念馆副馆长 任闰基):“今年的清明期间,我们纪念馆参观的人数比往年有所增加,网上祭祀的新型方式,每天的点击量都达到2000以上。

酒泉市肃州区在城区设置60个焚烧祭祀点,480多个祭祀焚烧炉被环卫工人摆放在人流量、车流量少,没有门店的人行道或者公共空地上,在方便市民的同时防患于未“”。

(酒泉市肃州区城市环卫局副局长 田鑫基):“连续摆放一周时间。方便市民在固定的地点祭祀焚烧,文明祭祀,有效的减少了环境污染。

(酒泉市民):“我觉得摆上这个确实挺方便的,从这个城市环境来说是也干净了,也不像以前到处这烧一下,那烧一下的乱七八糟的。

今年,绿色、生态、文明、平安的清明祭扫方式在嘉峪关、天水等地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用鲜花祭奠先人、寄托哀思。

(嘉峪关市民):“我姑姑生前比较喜欢鲜花,所以我就买个鲜花,祭奠一下。

金昌、白银的一些公墓区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受到当地市民的普遍欢迎。

(白银市民 温女士):“时代都在变,这个祭扫(方式)改变应该也可以的。方式变了,人情暖了,家人更凝聚了,更能表达大家对故去的人的思念。

在张掖、武威、平凉等地的公墓区,虽然祭扫的人络绎不绝,但墓区内仍然清新整洁。

甘肃台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