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黑潭寺

24.08.2015  11:44

    盛夏时节,南山深处的古坡是一片清凉世界,那儿山清水秀,清风似梦,那儿碧云烟渚,芳草如茵。于是在一个无梦的假日,我携一身浓夏的热情,带一份平淡的心怀,来到古坡,来到古坡河畔的黑潭寺。

    一座石桥横落在古坡河上,临水而居,借着古刹的佛光,石桥也有了禅的姿态。桥的对岸,就是享誉陇右的古坡黑潭寺。此岸与彼岸,犹如梦中与梦醒,隔着一道明月晓风,隔着一段古岸垂柳,走过去,就是渺渺的云水禅心,走过来,就是扰扰的滔滔红尘。我能走过这玲珑的石桥,又能否走进那深邃淡远的禅境?几十年来,我走过无数这样的小桥,但我终是没有走出一段成熟的岁月。

    黑潭寺位于甘谷县城南35公里处的古坡乡石鼓山下。石鼓山因郦道元《水经注》中载“有石鼓不击鸣,鸣则兵起”的记述,而备受史学家重视,成为陇上名山。山下的黑潭寺建在潭水之上,依山就势,潭极深,水极清,故观之如黑水,所以当地人就取名黑潭寺。黑潭寺始建于元至正元年,明时重修,清朝时有一道人在此修道炼丹。如今,它栖隐于苍茫的石鼓山下,深藏于悠悠的古坡河畔,优雅淡定,无意春秋。立于石桥,隔着溪流淙淙,隔着杨柳依依,就能隐隐望见高旷巍峨的庙貌和古朴典雅的陶雕。那一尊尊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脊兽,巍然在庙脊之上,独立在白云之下,静静地眺望远方的苍茫,固执地坚守佛祖的慈悲。它牵引着人们景仰的视线,体现着当地古朴的风情,也反映着古冀文化的博大精深。邑人安履祥有《黑潭三叠》诗吟此:江瀑级无数,飞流此最高。潭深不可测,碧水鸣如嗥。絮浪奔银线,雪珠滚石槽。静观深自得,独立唱秋涛。

    盛夏的黑潭寺,群山环抱,满目苍翠。白云在天空中踱步,清风在草尖上舞蹈。微风中不知名的小草,似婵娟盈梦,如玉蝶起舞。行走在通往寺院逶迤的小道,身心放松如闲云野鹤,似高山流水。忘却了红尘的负累,没有了职场的迷离。脚下这被蔓草掩映的细径,柔软洁净,仿佛是上古时代神仙出没的地方,树缝间洒落的细碎阳光,轻似烟萝,梦似南柯,不含任何的杂念与欲望。

    踏进寺庙的瞬间,我回头望了望来时的路,那禅寂的石桥,悟道的曲径,在夏日的清风中,如梦如幻,如诗如歌。一只飞鸟衔着山影,沐着佛光,带着那个流传久远的传说,掠过头顶洁净无尘的天空,停泊在林木苍翠的山峦水畔。相传黑潭寺西侧,有乌龙江曲回东流,并在此聚水成泉,叠为三潭,潭水清洌,潭深莫测,俗称“黑三潭”,传说中有一和尚来潭中取水,不小心将水桶掉入潭中,他打捞了七七四十九天,依然不见水桶踪影,第五十天,从东海传来消息,木桶已流入东海龙王的宫殿。当地人据此,兴建了黑潭寺。如今黑潭寺祥云普照,一派宁静悠远,只是这段关于寺庙来历的传说已渐渐被人淡忘。

    古寺的香火,在流转的光阴中明明灭灭,闪闪烁烁,徜徉在布满苍苔的寺院,好像游走在梦与醒的边缘,前世与今生的交界。起落的脚步,丈量着自己起伏的命运,冥冥中一些细节早已注定,那些早有安排的结局,无论你如何地想要躲避,想要挣脱,都是那么无力,那么的无济于事。

    大雄宝殿内,供奉着佛陀的金身,他慈眉善目,神态安详,洞穿红尘世事,知晓人间生死。怒放的佛光,粉碎世间所有的华丽,无边的慈悲,拯救苦海中所有的迷梦人。大殿前的两株百尺苍松,比肩而立,两两相望,千百年来,它们吸天地之精华,汲古刹之灵气,深悟佛法,空灵韵致,驰骋天地,傲视古今,淡漠离合,无意春秋,在幽静的山林,在禅寂寺院,抱着枝头,听一段心生心息,法明法灭的禅意。

    朝拜完庄严的大雄宝殿,亲和的十八罗汉,以及庄重的关帝庙,拾级而上,向云烟万状,古柏参天的尖山走去,向庙宇的更高处走去,站在玲珑雅致,白云飘渺的太极宫,用目光触摸悬崖上“回心石”,“通天桥”等数处石刻,温润的笔墨,显示着谁的佛法心性,用心灵感受浩瀚的苍穹,精妙的佛理,谁的人生将由此改变。想那遥远的古代,苍松翠柏之下,一代又一代的得道高僧,他们洗身佛门,远离红尘,幽避山林,潜心礼佛。春风里,品茗对弈,观花悟道,夏荫中,煮茶研经,茶禅一道,秋月里,敲诗吟句,精研佛理,冬日中,观梅赏雪,参悟佛法。四时闲逸,心如明镜。

    一生的光阴倏忽而过,往事有如发生在昨天,却又那么遥远。今日的时光,就交付给这山明水秀,清风白云的黑潭寺。被佛光禅韵冲洗过的心灵,轻松自然,快意灵爽。寺庙不远处,那苍茫的石鼓山,曾经奔腾的战马湮没在黄尘古道,曾经闪烁的刀剑尘封在时光深处,曾经帝王的霸业消逝成昨日的烟云,天地间回归到一种亘古的静穆,只有那青青的大草原,静静的牧马梁,还在抒情一段远古的大秦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