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陇上著名书画家唐琏

30.05.2014  22:12

    唐琏(1755—1839),字汝器,号介亭,别号栖云山人,因其书屋名为松石斋,故又号松石老人,甘肃皋兰(今兰州市)人,清代陇上著名书画家:他精通诗、文、书、画、印、琴、医、道学等,集多种技艺于一身,尤擅书画和医学。清乾隆年间至甘肃名胜榆中栖云山(现兰州市东郊榆中县境内的兴隆山西山)修道,住持四十余年,道艺甚高。他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在书画理论上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在书法方面,他十分重视书道,认为学书者要懂得文字的源流,考究真、草、隶、篆、行诸书体的演变,不作媚世之书。他在当时的金城艺苑中与朱克敏齐名,同被誉为“兰山二秀”,著有《松石斋印谱》等,作品流传甚多。

    唐琏书法诸体皆精,尤以行草书显山,其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也以行草书居多。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并达到了返蹼归真,自然大成的最高艺术境界;作品《唐琏行书七言对联》用笔老到,自然流畅,上下联错落有致,方圆兼施,一气呵成;用墨粗细变化有致,枯润结合天成,善用胶,淡墨法;笔法或连或断,或慢或疾,或轻或重;结体上紧下松,以长势为主,兼用方、扁体;造型优美别致,变化多姿,章法布局协调,厚而不实,虚而不空,恰到好处;落款钤印与正文浑然一体,洒脱秀丽,飘飘然如有仙气。该作品虽未落年号款,但从其极为成熟的风格来看,当属唐琏晚年的作品。

    在我所见的唐琏的众多书画作品中。我最喜爱的还是他的草书,墨画山水和指墨画,晚年,唐琏擅书草书多字文四条屏,其老辣精到的用笔,和谐有致的章法,气贯日月的布局,优美劲健的造型,款式完美的钤印,以及粗细变化的协调,以画人书的灵动,浓淡墨色的对立,线条曲直的流畅,都能充分体现出唐琏本人所具有的极好的艺术修养和极高的艺术造诣。他的作品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唐琏的墨画和指墨画以山水、人物为主,兼及小品和其他种类:其特点为:以书入画,讲究线条,浓淡相问,枯润并施,虽以指画,但求通神,虚实有度,构图别致,气势雄伟,生动自然,禅味十足,款式干练,钤印到位。

    20世纪80年代,国家有关权威部门编排出版的《中国历代书画家大辞典》及《中国历代书画家名录排序》收录了唐琏的艺术传略,其作品被列国家规定的非出境品(是甘肃清代书画家中惟一的一位),可见他在中国书坛画苑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唐琏实乃清代兰州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书画篆刻大家。(2004年初夏于全城兰州白衣寺塔院文昌阁四友书屋北窗灯下)

     唐琏简介

    [清]字汝器,甘肃皋兰(今兰州)人。工书,善画,点染云山,苍茫古秀。人目为小子畏。工小楷,精小篆。《墨香居画识

    唐琏,字汝器,号介亭,别号栖云山人,又称松石老人,皋兰县(今兰州市)人,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享年81岁。他一生坎坷,因为家庭贫苦,少年时就辍学,不幸于20岁丧偶,终于不复娶妻。24岁起拜栖云山道长刘一明为师学道,成为道家的俗门弟子,并向刘一明学习书画、医学,开始了对诗、书画的刻苦钻研和创作活动。唐琏三位书画老师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刘一明。

    唐琏的绘画以山水为主,兼及花鸟、人物,他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点染雄浑豪放的陇原山水。他在《作画管论》中提出五要,一要从名师,二要避俗,三要读古人论,四要会悟,五要师造化。他的人物画集中见于《栖云山人绘云记古迹图册》。唐琏学书非常用功,常效法古人“坐则画地,卧则画被,万物画象,务使铁砚磨穿”的精神,每日必写,谓之“书课”。[1]

    他的学生说他:“行年七十有余矣,且能日作蝇头千余宇,勤勤忘倦”。他的书法,古朴雅健,苍劲有力。楷书、行书和草书,“效法钟王,得其神髓”;篆书“专学李斯,肖其古朴”,而更“独饶秀逸之气”。他“尤善汉隶,特精小楷”,书法体形特异,号为“童子体”。他说:“学书不贵形貌,筋骨精神尚焉”,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他论画主张“骨格清奇,笔意生动”。他画的《秋山萧寺图》,尺幅中真有苍茫古秀、千岩万壑之势。《古木寒鸦图》,树身老状离奇,枝乱而整,简而有趣,寒鸦数十,姿态横生。其它画点染云山,随意挥洒,水木清华,生机盎漾,情趣横溢。清嘉庆时,国子监祭酒法式善对他画的《诗龛图》大为赞赏,称“眼空黄鹤楼,心荡洞庭水”。

    唐琏除精工书画外,还以行医卖药自给,“淡饭充饥肠,读书务农圃”,自己刻有一方“淡泊明志”图章,并著有《松石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