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断行与一思而行
“深思断行”是刘伯承的座右铭,意思是凡事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四个字,一辈子,刘帅用一生坚守、用生命践行,“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当年,刘伯承被劝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冷静地答复:“当今中国向何处去?哪一种主义最合乎中国国情?还应当深思熟虑才稳妥;如果一见旗帜就拜倒,我觉得太不对了。准备极力深研,将来才能确定自己的道路。”
听了这番话,介绍人杨闇公当晚在日记中赞叹道:“这是何等的真切,何等的真诚哟!比起那因情而动、随波而靡的人来,高出万万倍。”3年之后,已有“军神”之称的刘伯承,完成了自己的选择,“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论语》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入党关乎生死、决定信仰、影响终生,岂能不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深思,是一种觉悟,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理性。深思,方能深扎信仰之根,铸牢忠诚之魂,强固道德之基。
“我走的路子对吗?”在那个社会动乱、思想混乱的年代,很多人像贺龙一样迷惘、彷徨、徘徊:“清朝倒了,袁世凯死了,全国还是乱糟糟的。中国地方这么大,为什么这么穷,这么弱?”徐向前也曾有过这样的精神危机:“这时关于国家的事听得就多了,孙中山呀,辛亥革命呀,民主共和呀,反袁斗争呀……总的印象是社会很混乱,但又理不出个头绪来。”
乱花渐欲迷人眼,若无深思岂能行?没有深思,就没有判断;没有深思,就没有方向;没有深思,就没有抉择。贺龙抛弃高官厚禄追求党,“是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绝不是偶然的”;叶挺脱党十余年后重新入党,“在我失去自由的环境中更能深刻了解这一点”;华罗庚70岁入党终不悔,“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找党、寻党、追党,探索、求真、悟道,这是思想浴火的过程,也是信仰涅槃的过程。
疾风知劲草,劲草之劲在深思;板荡识诚臣,诚臣之诚在断行。浴火的信仰坚如磐,淬火的骨头比钢硬。许光达不惧“清党”,“死不退出共产党”;罗瑞卿身处险境,“宁可冻死饿死,绝不背离共产党”;高树勋三次申请入党,“坚决跟党走,海枯石烂不变心”。在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白色恐怖年代,一批批仁人志士历经百转千回潜心寻党,并三番五次要求加入这个当时等同于“死亡”的党组织,理想信念是何等之坚定,革命精神是何等之无畏。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随口说出的话最不结实,轻易做出的决定最不牢靠。革命高潮之时,有的人“一思而行”甚至“不思就行”,随风而动,趋之若鹜;腥风血雨之际一哄而散,说变就变,如鸟兽散。酷刑利诱之下无数动摇者叛党脱党,有的公开刊登反共启事,甚至带人捉拿自己的同志。贺芝华出卖政治局组织局主任罗亦农,仅仅为了弄到一笔美金和两张出国护照。血的教训刻骨镂肌:思考有多浮浅,行动就有多草率;决定有多随意,叛变就有多疯狂。
故纸堆上的尘土终将越积越厚,深思断行的芬芳却是愈久弥香。历史给了共产党人最惨烈的苦难和最严峻的考验,其成功不像十月革命来自一夜暴动,而是“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没有哪一个政党付出过如此大的牺牲,也没有哪一个政党经历过如此痛的深思。正因此,才有了如此触目惊心的嬗变和大浪淘沙的淘汰,也才有了如此众多的杰出人物砥柱中流于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
鲁迅先生曾讲过一个笑话: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大家一准都急着逃散。眼下,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意识形态激烈激荡激变,如果不假思索、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自己的脑袋迟早会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凡事三思而行,深思断行,方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