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甘肃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01.03.2016  13:14

  中国兰州网3月1日消息 在三次产业结构体系中,第一产业是基础、第二产业是中心、第三产业是保障。

  随着国家在“一五”、“二五”和“大三线”的大项目行动计划施行及后来的改革开放,甘肃第二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1年第二产业提升到45%,跃居第一。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新理念的背景下,甘肃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具有城市化属性的“三二一”形态。2015年,甘肃三次产业比重为14.4∶36.8∶48.8,甘肃省的第三产业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刷新了甘肃三次产业业态新的一页,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透视甘肃三次产业结构历史变迁,三产依次呈现出“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的规律性。即,第一产业产值的占比是从高到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历史上不断地人为开发、人为战乱等问题直接造成了生态退化;第二产业产值的占比是从低到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依靠国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业项目的大幅度投入和后来粗放型、资源驱动模式及房地产的拉动;第三产业产值的占比是从低到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业企业发展方式发生了向绿色、环保体系的政策性导向转变,以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效应。

   甘肃“三二一”新业态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二一”产业结构是目前三次产业结构形态中的最佳形态,一般经历的过程:以“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为序,最终进入“三、二、一”为序列的“高服务化”阶段。其产业内部一般要经历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知识技术集约化等四个阶段;其服务业内部,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服务需求不断积累,服务业从一、二次产业中游离出来,向独立化、自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不断催生新的服务行业,并逐渐与其他产业融合。从这个理论意义上讲,甘肃现在的“三二一”产业结构,与理论上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比较,仍然有着一定的差异。

  甘肃作为一个工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度小的落后省份,今天呈现的产业形态,不完全是理论上“三二一”产业深度融合的结果,实际上是科技支撑性的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和作为新增长动力未能及时实现相应接续替换所致的结果,在产业知识技术集约化程度及服务经济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上仍然有着明显的欠缺,只有统筹协调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逐步找到破解目前产能过剩、资产缩水、信用膨胀的产业结构的钥匙。

  甘肃之所以出现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和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的“六降一升”问题,实质就是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产能过剩严重、区域发展同质化等问题导致的,需要亟待深入研究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