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改革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
央行 6月9日晚间宣布启动定向降准:自6月16日起,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将下调人民币存款 准备金率 0.5个百分点。定向降准大约覆盖了三分之二的城商行、80%非县域农商行和90%非县域农合行。16日,央行再次表示,将定向降准扩大至股份制银行, 招商银行 ( 600036 , 股吧 )、 民生银行 ( 600016 , 股吧 )和 兴业银行 ( 601166 , 股吧 )均列入定向降准的范围之内。
事实上,从市场现状来看,当前流动性总体适度充裕,Wind数据显示,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6月第一周较5月最后一周大幅增加,而四大行5月前四周放贷1300亿元,5月最后一周新增贷款约1400亿元。在市场并不十分缺钱的现状下实施定向降准,说明央行已经注意到了实体经济领域存在融资难,需要流动性的实际问题。其实,自4月以来,国家监管层持续打击银行同业资产扩张、施行“微刺激”调控措施,以及此次的定向降准举措,其目的都是为了打通资金“最后一公里”——力图使资金投放真正进入实体经济之中。
或者说,当前的现况是,市场并不缺钱,缺钱的是实体经济,尤其是涉农和小微企业。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加之中国经济转型换挡的结构调整周期,今年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出现发展动力下降,并影响到整体经济运行和就业增长。而在这一新挑战下,又出现了部分资金从实业转向投机市场,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的现象,去年6月同业银行拆借利率创下新高即是这一问题的表象反映。
综合来看,实体经济的困难,自去年以来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一方面,要素市场全面紧张,劳动力成本、生产要素价格都出现大幅上涨,企业资金链绷紧。另一方面,税负成本增加,融资成本上升。难以承受的经营和融资成本也迫使一些企业从实体经济抽逃资金,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状况。与此同时,外部市场萎缩,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使得企业信心减退,效益下滑。
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无疑已经关注到实体经济的困局,定向降准等即为针对性举措。不过,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深层机制来看,要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出台一揽子措施,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没有实现突破的前提下,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工作还任重道远。因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结构性问题还现实存在。譬如,由于金融垄断、供给不足及利率市场化步伐缓慢,资本市场主要表现为卖方市场,企业融资成本居高难下;再如,金融考核体系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相脱节。金融机构的规模结构与企业规模结构失衡,大银行偏好向大企业、大项目贷款,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专业银行还比较缺乏等。
当务之急,是强化金融与实体经济互利共赢关系,围绕实体经济需求,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大对重点在建工程、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当缩小存贷款利差,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使金融还利于实体经济。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充分考虑中小微企业承受能力。对不同类型银行实行差异化金融和监管政策。
作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探索,应大力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允许多种主体参与金融市场竞争,促进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鼓励支持民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互助合作基金、互助周转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吸纳民资投入实体经济;国家扶持政策还可以探索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财政补贴机制,解决困扰中小企业的“短贷长投”问题,并在财政、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支持产业整合,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