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马啣山下的草甸

30.11.2015  12:41

    甘南草原的游客,会对甘南一望无垠的草甸风光久久难忘。特别是到了夏天,走进甘南草原,远山似黛,在蓝天白云下,一望无垠绿茵茵空旷的天然草甸上,一群群俊逸的骡马和一片片洁白的羊群和圆圆的毡房,构成一幅壮美的草原画。面对美丽的草甸风光,席地而坐在阳光下,画家作画写生,游人在拍照留影,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多么令人陶醉!

    可是,这样美丽的草甸只有甘南有!谁料到,以前在兰州榆中马啣山下也可寻!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榆中南部的马啣山麓下的上庄、马坡、银山一带的山洼,沟壑,山坡地带就有面积不大的原始草甸分布。这些草甸一般面积小,分布地势也不平坦。而在山区小盆地新营境内的祁家河,红土坡的滩上却分布约五六百亩的草甸,而且这里地势平坦。在草甸中心地带,还有较大面积的原始沼泽存在。

    新营马啣山草甸属于祁连山高寒草甸类,是古代草甸的残留,在黄土高原的兰州附近已属少见。据有关资料证实,古代陇中曾经也是水草丰茂,到了明清以后生态逐渐恶化,草甸面积开始逐年锐减。每每徘徊在这些残存的草甸边,我就浮想联翩。这残存的草甸可谓是当地地理人文气候变化的缩影。透过时空,我们仿佛能看到,很久以前的马啣山,根本不是现在人们说的干旱荒凉,山山峁峁,沟沟岔岔也曾是阴翳和绿茵茵美丽迷人的面孔!说白了,它是这里曾经水草丰茂逐渐到荒漠化的见证。今天,当我们从它残余的绿茵茵的地毯碎片上行走时,看着它日益缩小的倩影,怎能不激发我们对它的依恋、珍爱、保护之心。提到保护,也许,忙碌垦种的农民会给你一脸茫然。但在这片大地上我们确实听到过牧羊女优美的歌声!看到过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沉淀积累的痕迹以及多民族融合的脚印!数百年前,这里多么潮湿,山川大地一片葱茏,无垠的草甸让商周的戎狄,秦汉的匈奴,唐宋羌藏、明清满汉牛羊骡马尽情恣肆的奔腾!那时候,它和祁连山草甸的绿融为一体,使一代又一代先民的牛羊骡马膘肥体壮,也使那些先民变得剽悍勇猛。后来是人为?抑或是地质结构的变化?还是归罪青藏高原的隆起?这里树木在减少,山的绿衣在褪色,河流那高亢的歌声在减弱,曾经无边无际的演绎着无尽绿色的草甸,开始变成无数绿色碎片,绿色碎片再缩小直至成为我们今天所见。

    马啣山下的新营小盆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资源丰富,气候潮湿,降雨量充沛,无不与当地大面积的草甸,与马啣山良好的植被有重要关系。上世纪80年代以前,红土坡滩里常有生产队的牛陷进沼泽,当地社员们只好拿杠子往出来拉。不熟悉地形的人不敢在滩里乱走,怕掉进沼泽。祁家河滩、红土坡滩的这两条小川道里,河水径流量较大、终年不绝,苑川河中下游的村庄里老人称新营为“水娘家”。无不与这两处草甸有重要关系。

    草甸和水永远是一对痴情的伴侣,在朝朝暮暮相偎相依,相亲相爱着。如果没有了水,草甸就会萎缩消失,如果没有了草甸,河流就干渴。80年代以后,随着这两处草甸方圆树木的砍伐殆尽,草甸被开垦耕种。常年清澈奔流的齐家河,瓦川河也变得孱弱,逐渐断流干涸!看着这残存的草甸,脑海中不禁回响起历史黄卷中唐宋的羌族牧羊女在蓝天碧云下的婉转歌声以及明清牧马营里军马不甘寂寞的嘶鸣声……

    据有关资料表明,马啣山草甸属于草原草甸类型。这两处草甸的形成主要是与西端马啣山丰富的水源有关。马啣山号称为高山水库,丰沛的降雨及山上常年不绝的雪水,从地表和地下水同时流下来,经过一定的流程,在山麓下低洼处的红土坡滩和祁家河滩就大量涌出地表,为当地草甸提供充足水源。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浪潮里,红土坡滩、祁家河滩打井抽水,无节制的用水以及当地植被的逐渐破坏,周边树木的锐减,当地农民不断蚕食垦种,使这片美丽的草甸逐年缩小、几乎消失了。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更加追寻精神上的享受,回归自然,崇尚田园日渐升温。而新营作为兰州的后花园,东有碧波淡淡的沿川湖,西有钟灵毓秀的马啣山。在盛夏季节,气候温润潮湿,非常适宜旅游避暑度假。在我省,天然草甸也是不可多得一大旅游资源。假若对这里齐家河,红土坡滩草甸进行有效保护,既能涵养水分、更能改善生态,从而造就出一片天然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