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疍民千年迁徙路径:或秦汉时期南下谋生

09.06.2014  13:41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亚港疍家女子渡船上岸。王叶丽摄

  中国兰州网6月9日消息 (文\本刊特约撰稿陈光良)在汉族人口大批量迁徙上岛之前,最早从华南大陆迁徙到海南岛的黎族先民可称为原住民,继后是临高人、疍民、俚人,再后是回民、苗人等等。被称为水上居民的疍家人,长年以海为家,傍海而居。他们什么时候来到海南岛?分布情况如何?他们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刊特约陈光良教授对此问题做一次解读。

  疍民南下耕海谋生

  疍民迁徙海南岛从事耕海生计的时间始于秦汉时代。

  《正德琼台志》记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等平南越,明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珠崖、儋耳二郡,共领瑇瑁、苟中、紫贝、至来、九龙五县。其中,瑇瑁、苟中、紫贝隶属珠崖郡,至来、九龙隶属儋耳郡。”汉武帝开琼施政首置郡县,取“珠崖”名郡,“瑇瑁”“紫贝”名县,皆以海洋珍贵特产冠为郡县名,可见当时海南岛东北部已有专业从事海洋捕捞生计的族群,其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引起朝野的关注。这些从事海洋捕捞生计的族群,应是从岭南江河海隅迁徙过来的疍民。

  历史上迁徙海南岛的民族构成复杂多元,各民族乃至各支系因所处生态环境、生计方式、传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文化类型。根据民族学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分析,秦汉时代海南岛居民的农耕经济文化类型可分为三类:一是黎族先民“山林采集狩猎、刀耕火种游垦”的原始农业类型;二是临高人“男耕女织定居、犁耕养殖并举”的丘陵稻作农耕类型;三是疍民“浮生江海,居于舟屋栏棚,捕捞水产为业”的热带海岛渔捞类型。秦汉至隋唐,考察海南岛族群迁徙分布的路线及定居点,就会发现这样的图景:擅长刀耕火种的黎族先民多数沿着河岸溯流而上,最终向森林茂盛的高山峻岭走去,离环岛海岸线渐行渐远;勤于犁耕稻作的临高人,凭着他们已经掌握丘陵稻作的生产技能,对黎族先民丢荒的“山栏园”和靠河边的低洼地重整开发,聚合在岛东北部丘陵地区落户定居;而习水驾舟善于耕海的疍民,则对渔业资源丰饶富集的海湾滩涂情有独钟,他们造舟为屋,观潮察汐,看风使舵,随鱼虾汛期迁徙各处港湾,采珠拾贝,撒网垂钓,耕海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