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法治情景剧生动法制课

28.05.2014  20:14

      “没有什么比教育孩子们遵纪守法更重要,这不像其他课程有多次补考机会。法制问题通常100-1≠99,而是=0,因为一次犯法,有的就会把孩子整个人生、甚至整个家庭直接毁掉,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很残酷。所以必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2014年4月17日,“为了明天——海南省法治文艺进校园巡回演出”走进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时,海南省司法厅副厅长林琳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2013年11月28日,海南省司法厅、省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海口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启动了法治文艺进校园活动。该活动将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学员典型案例搬上舞台,制作《家访》《我想有个家》《阿丽的生日》等7部情景剧。

      据了解,7部情景剧现已在海南省各市县巡演超过上百场,将近20万名学生观看。

      七部情景剧皆为真案例

      “我不要漂亮衣服,不要好看的书包,我只想有一个家!”情景剧《我想有个家》中,当台上“问题少年”阿宝发出心中的呐喊,台下不少学生及家长流下泪水。在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巡回演出现场,《法制日报》记者看到,这些以真实案例为原型的普法情景剧打动不少人。

      这7部情景剧分别是:《家访》《我想有个家》《阿丽的生日》《梦幻网吧》《迷失》《甩不掉的幽灵》和《阿海的哥们》。剧情故事全部源自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学员的真实案例:父母一心忙于工作对孩子不管不顾,给家访教师留下一对背影;祖辈父辈一味溺爱,令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有的父亲面对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恶语相加、拳打脚踢;有的父母离异不停争吵,让孩子无家可归……由此,有的孩子开始盗窃抢劫,有的孩子染上网瘾、陷入早恋,有的甚至染上毒瘾……

      这些情景剧是如此触目惊心,以致每到一所学校巡演,学生、家长与老师均会围绕“早恋”、“家庭暴力”、“离异家庭”、“哥们义气”等话题,与现场专家进行交流。

      “我的生活跟剧情里说的很相似,就是父母都很忙,根本很少管我。看了情景剧,我想我知道回家后该怎么做了,一定要和父母多多沟通,不能一时想不开就去干违法的事。”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的李婷婷同学在观看完演出后说。

      一位学生家长表示:“有时候工作忙起来确实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是需要沟通和理解的,以后要多注意。

      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的教师们认为,如今,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德育工作压力很大。情景剧用喜闻乐见、风趣愉悦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远比枯燥的说教效果好,这样的法制课需要常态化。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家庭一定要把对孩子的教育作为一生的事来经营,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够健康成长。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应该成为评价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最高标准。”情景剧的编剧、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负责人李启雄认为。

  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爱心妈妈”原上草建议未成年人:人生如棋,举棋难悔,一步走错,全盘皆输,未成年人自身应谨防误入歧途,不要在铸成大错时方才知悔;对于家庭的溺爱,未成年人应该学会说“”,只有在健康和理性的爱中成长,才不会偏离正常的人生轨道;遇事要冷静处置,要提高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抽象变鲜活普法接地气

      “文艺搭台、法治唱戏”,用情景剧形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是海南创新普法宣传的一次有益尝试,它把抽象的法律条文、法律观念、法律主张与真实案例相结合,让未成年人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法律熏陶。

      “舞台上虽然是演员在演,但观众一次次都为之感动落泪,因为剧情本身就是真实故事。”情景剧的编剧、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负责人李启雄说,在司法行政系统工作多年,亲眼目睹了多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于是就把这些案例编成剧本。

      李启雄介绍,自2009年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有1400多名边缘少年在这里接受改造,这让他开始琢磨一件事:以往的进校园普法和心理教育都是以讲座、传单、展板的形式出现,输送方式生硬死板,很难达到教育效果,如果把这些活生生的案例编成情景剧,肯定会引起学生关注。

      5年来,李启雄反复研究这1400多名边缘少年的档案资料,最终确定了反映家庭问题、教育方法问题、溺爱引起的行为偏激问题、讲哥们义气惹下祸害、未成年人性教育问题等7个典型问题。

      “只有贴近生活现实,作品才有生命力。”李启雄认为,演出一路收获精彩的关键就在于“以真实案例改编”,变传统说教的被动为主动、互动。

      “当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遭遇父母离异、家庭暴力、溺爱孩子以及早恋等现象比比皆是,观众在里面可以找到一些他们的影子,自然就被作品打动了。”李启雄说。

      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杜光辉感叹:“长期以来,我们对‘主旋律’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真正的‘主旋律’应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而不是空洞的说教。法治文艺创作也一定要贴近时代、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要接地气。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更大的共鸣。

  犯罪低龄化警惕新法盲

      学校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第一课堂,是普法教育的前沿阵地,更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防火墙”。

      2013年11月,海南省司法厅曾深入海南18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海南青少年吸毒、寻衅滋事等原因引发的治安案件频繁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居高不下,且犯罪主体呈现出低龄化特点,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林琳认为,这些问题的背后,凸显海南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仍有漏洞。而究其根本,就是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对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重视不够。

      林琳分析称,当前海南省乃至全国尚没有正式的法制教育统编教材,法制教育课时也没有统一标准。而具体到落实方面,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途径单一,手段落后,方法生硬。社会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严重冲击和削减了正面教育的效果,如果不能保证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和风气,那么学校也很容易被污染。

      辍学和教育水平低,也是制约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海南省每年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辍学生和未续读高(职)中生近两万人,他们在校学到的法律知识有限,走向社会后成为新法盲,是社会隐患不容忽视的一大因素。

      海南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难题,在海南省司法厅的工作计划中,被一一罗列。林琳表示,尽管问题不少,但其解决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突破。其中,海南省司法厅将争取把“为了明天——海南省法治文艺进校园”专场演出活动这一有效形式常态化,做成海南省法制宣传著名品牌,一年一年坚持下去,尽可能让全省青少年学生都能受到法律熏陶与洗礼。

      2013年6月,海口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要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预防犯罪等相关法律法规纳入该市“六五”普法宣传教育重点,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并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没有什么比叫孩子遵纪守法更重要,没有什么比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更重要。”林琳表示。

  法治文艺进校园应常态化

      “7部法治情景剧是针对海南省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有效尝试,也是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的一项重点内容。其目的是让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构筑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坚固防线。”林琳说。

      目前,已有18个市县和洋浦累计将近20万名学生观看了演出,约占海南中等学校68.6万名在校生总数的29%;第二批19所省属中等学校巡演活动刚刚完成,18个市县加场加演也在五月中旬开始。

      “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争取把这一有效模式常态化,并考虑把这一模式运用到其他重要普法领域,探索开展法治文艺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等,以充分发挥法治文艺在法制宣传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引导作用。”海南省司法厅厅长屈建明说。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