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西北棍术精华的“条子”

12.08.2015  01:44

李延和演练六合条子

    在西北武术中,把细长而带有韧性的棍称为条子。所谓“条子”,是兰州方言,从它的命名可以看出,条子是典型的兰州地方武术的器械套路,而以折子为主组成的棍套称为“条子”。在西北地区出名的条子不胜枚举,如“六合条子”、“迎风条子”、“青龙条子”、“琵琶条子”、“黄龙条子”等。

    这些条子中,以六合条子最为出名,所谓六合指的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三合指的是“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三合指的是“外三合”,总为六合。故以六合为名。

    条子是用大小折子中的各种技法为主,另有手、眼、身、腿、步相互配合而成的套路。在练习时常以大蹦大跳、进攻退却、闪展腾挪、进退缓急来衬映,动作幅度偏大且灵活多样,组成套路来练习,呈现出勇猛彪悍、敏捷雄健的技法风格,并要求动作要干净利落、发力要足并且充实,所以,条子素有“出棍不见棍,棍巅要见红”的赞誉。

    条子套路必须要由折子中的实战技击法编成的套路,不能夹杂舞花扎枪、花拳绣腿的动作。因此称条子为“内场玩艺”,就是指看门守户的技击法术,侧重实战性。而棍子为“外场玩艺”,就是指表演、供人欣赏的花子棍套等,注重观赏性。所以有“条不打花,棍不插步”的说法。

    条子主要流行于兰州,临夏、武威、张掖等地,新疆和青海亦有流传。至于条子的来历,据考证最早出自河州的“魏家棍”,所以魏家棍也称“河州棍”,其风格朴实,动作粗犷,可谓是“棍棍着力、力透棍尖”,舞起来呼呼生风,雄浑有力。“魏家棍”一名,据说是后人为赞扬魏家棍第二代传人魏廷魁的精湛技艺和追念他对魏家棍的突出贡献而形成的尊称。(魏廷魁在县志中称魏廷贤,在魏氏家谱中称魏廷魁)。

    一种地方武艺,能够落地生根并延续传承下去,必然有适合它生存的环境和土壤。临夏回族自治州,历史上曾叫作河州,枹罕郡、导河县等。魏家棍就出于此地。古代的河州地理位置偏僻,东临洮河,北傍黄河,虽然不及中原繁华,但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地自古以来民族杂居,且多以农耕为生,手工业及商业不够发达,且由多种原因导致争战不断。百姓为了自保,常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木棍柴棒等“武器”御敌。据说旧时当局也不允许百姓家中藏匿武器,条子的横空出世也是“无奈之举”。

    魏家棍的代表人物方学义、李静悟、赵硕洲、何玉书等棍术家,他们充实了魏家棍棍法套路内容的同时,对魏家棍棍法作了系统的整理,使之更加完善。另外还加入了流传下来的黄龙条子、青龙条子、六合条子、紫苏条子等,后把魏家棍传播到了兰州及陇南、天水一带,对西棍系列及条子的形成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方学义的弟子梁庚学继承和发扬了魏家棍和条子,最后武术大家王得功先生将方汝楫(方学义之子)先生的魏家棍核心技法充实其中,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去粗取精,促进了“西北条子”的发展。

    皋兰武术协会副主席李延和老师就是王得功大师的徒弟,他说:“我跟王老师学习条子时,他从来不收钱,我很过意不去,于是逢年过节拿点自家种的瓜果梨桃送给他,他倒是愿意接受。”跟王得功学武多年,李延和对条子,尤其是六合条子有他自己的心得体会:“平时我将条子和太极融合在一起练习,太极以柔克刚,锻炼人的耐性和心性,而条子练人的灵活性,快速勇猛,适于实战,条子与太极在一起练可以取长补短,刚柔并济。

    王得功之子王建中说,父亲改进条子之后,使其招式更加大方刚劲,更受学生的喜爱。王得功先生在1962年甘肃省武术比赛中比试他改进后的六合条子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他接着说,条子比棍子更“毒辣”,招式和技法更加巧妙、秀气,而条子本身带着韧性,有弹性,劲道由内而发出,感觉就像“拉牛肉面”一样,而棍子相较条子比较“”,所谓“棍打一大片”,灵活性要差一些。所有的条子都大同小异,一通百通。但是,所谓“学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王建中希望更多的兰州人能了解地道的兰州条子,不要让它失传。 记者华静/文孔德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