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水泡面”掐架与抢眼球式救灾报道
在云南昭通地震救灾中,有关“震中食品匮乏,救灾官兵用浑水泡面充饥”的一组图片格外令人揪心。环球时报微博驳斥“这是一则假新闻”。因为一名救灾部队负责人表示,“前方部队正在忘己地全力救灾,请后方不要误信这种别有用心的图片,以免伤害救灾部队的士气。”随后,环球网要闻部副主任郝珺石又在微博上致歉,声称“看了视频,部队确实吃了浑水泡面”,并为“轻易否定一切”,向在前方的中广网记者和腾讯拍客道歉。
当这组“浑水泡面”的照片和相关视频出现在网上时,第一眼看到的公众,本来满满的都是对子弟兵的敬意与感谢;可是,经过环球时报这么一闹,先声称是“假新闻”,后又确认属实,简直硬生生地给“浑水泡面”事件,人造出了种种怪味。很难理解,作为一家国家级大媒体,在发布“浑水泡面是假新闻”的消息之前,竟然根本都没有去核实确认过!
作为救灾部队负责人,在并不完全掌握实情时,以“不会让战士吃不干净水”的常识否定“浑水泡面”,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媒体马上如获至宝,攻击兄弟媒体的报道是“假新闻”,甚至都不去看一下相关视频,是不是太没有职业精神了?公布“浑水泡面”消息的是央广中国之声,斥其为“假新闻”的则是环球时报,两家都是国家级媒体,在专业的救灾报道面前,如此不堪地“掐架”,实在有点丢脸。
在突发事件的特定情境下,“浑水泡面”除了证明战士可敬之外,本身不应做“后勤保障有问题”之类的过度阐释;而且,所谓浑水,也是放了消毒药片的自来水,绝非拿战士健康开玩笑。“救人要紧,浑水也会吃”的那种境界,非亲身经历紧急时刻者所不能理解也。没有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媒体,对此提出某种质疑,本身可以理解;但是,未加证实动不动就自摆乌龙斥责别人“假新闻”,不得不说,是太想在海量的救灾报道中抢公众的眼球了。
本来,媒体的救灾报道应该专注于灾情和灾民,如实地呈现,专业地解读,尽量给受众提供更多有价值、有帮助的信息;但是,很多媒体却将这样的灾难,当做了提高自身影响力的绝佳机会——灾情仿佛不是主角,自己才是主角。一旦救灾报道加入功利化的追求,媒体就可能为了让自己在海量报道中脱颖而出,去搞些或者耸人听闻或者极尽煽情的报道,争抢公众的眼球。
比如这次昭通地震的报道中,除了“浑水泡面”掐架之外,“一家六口上午从成都回来下午就全部遇难”、“1家4个孩子摘花椒时遇难”、“村民刚分到一箱方便面就被亲戚抢走”之类报道,要么过度渲染悲伤,要么满足受众猎奇,要么无视死者尊严,要么极尽描摹恐怖,所为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争抢公众眼球,并试图借此提高自身所谓“媒体影响力”。
我们时常感叹于日本媒体在救灾报道上的专业,可是,如果我们“立志”要让自己成为“主角”,又怎么可能会有专业的救灾报道?“浑水泡面”背后的媒体互掐事件,虽然自摆乌龙的一方很快就道歉了,但是这种抢眼球式的救灾报道思维,必须得到有效清理。唯有专业而真实的救灾报道,才能有助于媒体的公信;相反,一味为了抢眼球搞些所谓“惊爆”的报道,只能自证自己救灾报道的业余,以及在灾情和灾民面前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