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常态下审计全覆盖主要途径

16.04.2015  20:05

浅谈新常态下审计全覆盖主要途径

□戴积慧

    审计全覆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审计全覆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进行全面的审计监督,涉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分配、管理和使用的全部环节。实现审计全覆盖是全面履行政府审计职能的现实需要,是审计监督服务于政府决策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保障。
    审计工作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在当前的形势下,关键在于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成效,核心在于推进全覆盖的强度、力度和深度。审计机关应调整心态,克服“速度情结”和“覆盖焦虑”,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工作中心和党政领导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难、焦”点问题开展审计监督,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常态化。
    在实践中,以现有的审计资源,则只能是一方面强化全覆盖意识,把全部审计对象纳入监督视野;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拓展审计监督范围,逐步实现审计全覆盖。
    一、科学制定审计计划,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
    审计计划是实现国家审计有效服务国家治理的起点,审计计划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成效和审计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效用。加强和改进审计计划管理,对于促进审计机关有效履行监督职能, 分步骤、分层次实现审计全覆盖,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和有效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强调研,了解审计需求。加强调研,是科学制定审计计划最重要的环节。审计机关应定期主动与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联系,取得相关资料,摸清被审计单位底数;尤其对于专项资金和政府投资项目,要多方调查,确保从源头上摸清底数。在此基础上加强与上级审计机关,本级政府、人大、组织、财政、发改等重要部门的联系,调研审计需求。并可就审计计划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关注舆情民意,广开言路、问计于民;邀请来自企业、行政事业、政府部门、高校等专家对审计计划草案进行论证,加强计划的指导性、科学性、针对性,使审计项目的选择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二是科学编制审计计划,分步骤、分层次实现审计全覆盖。审计计划的编制应本着“全面覆盖、动态调整、突出重点、消除盲点”的原则,确保将全部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纳入审计视野。要综合考虑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形势、一定时期内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根据被审计单位类型和资金性质等要素将审计对象进行分类,制定审计对象分年度审计计划,并探索建立短期、中期和长期审计计划的环境变化适时平衡机制,分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实现审计对象的动态全覆盖。
    二、优化审计管理,提高审计效率
    随着国家经济活动规模的快速发展,审计对象的数量迅速增加。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审计效率是有效节约审计资源,扩大审计覆盖范围,缓解审计对象越来越多和审计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一是科学制定审计方案,突出审计重点。在制定具体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时,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应根据审计的总体要求和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实施效率,缩短现场审计时间。二是实现审计手段现代化。在现有条件下,为实现审计对象的全覆盖,则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努力实现审计业务信息化、审计管理数字化和审计方式现代化。首先,继续深化和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和联网审计,努力构建实时监控、动态监控的在线审计系统,并成为常规监督的基础。其次,推广运用设备仪器辅助审计,拓展先进技术手段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大力推行“集中分析、分散核查”审计模式,搭建电子数据资源整合分析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再次,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机关组织结构模式,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方式。三是提高审计队伍规模和能力。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是实现审计对象全面覆盖的重要掣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增量,即扩大审计队伍承载力。按照人事组织安排,定期招录具备专业素质的新生力量,并根据审计实际需求,以聘请专家等形式借助外部力量。其次要增质,以质量弥补数量的不足。以“全员普及、培养骨干、造就专家”为目标,加强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从专业知识、审计技能培训和岗位锻炼三方面着手,调整人员知识结构,推动人才梯队建设,打造一支既具备审计知识和业务能力,又掌握现代技术方法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骨干队伍。
    三、整合审计资源,构建“点、线、面”模式
    充分有效整合全社会审计资源,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重要保证。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各有特点和优势,应形成以国家审计为主导、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监督大格局,全面覆盖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领域。所谓“点、线、面”结合模式,是指在国家审计指导监督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功能作用,分工协作,共同构筑覆盖所有审计领域的监督网络体系。一是国家审计要管好“点”。国家审计应充分发挥其宏观管理的优势,围绕国家治理的需求,牢牢把握当前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做好调查研究,找准审计领域的重点、热点、难点、盲点,确保全面监督,突出重点。二是建立协审机制,保证“三线”并审,实现全“面”监督。所谓“三线”即公共资金线、公共资源线和国有资产线。随着国家审计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健全完善,国家审计的某些业务,例如财务收支审计、审计调查等可以从国家审计中剥离出来外包给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建立协审机制。公共资金线由国家审计监管。通过实行全口径预决算审计,以财税审计为龙头、以财政资金运行为主线,横向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纵向开展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从而逐步实现公共资金全覆盖的目标。公共资源线充分借助社会审计力量。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报表备案、信息公开等方式,实现对公共资源的全面掌控。公共资产线由内部审计守护。公共资产散布于各个被审计单位,星罗棋布、点多面广,应发挥各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加强日常监督,确保公共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并根据需要随时向审计机关提供真实可靠的相关信息。
    四、建立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库,将全部审计对象纳入监督视野
    为全面、动态掌握和监督审计对象的情况,应建立被审计单位动态信息数据库。一是进行系统化科学分类。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经济性质、规模、预算级次等标准,将审计对象进行科学分类,设定不同的动态管理层级,实现数据管理的系统化和分类化。二是进行精细化日常分析。依据审计单位的科学分类,开展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日常分析,如预算、资产、财务、纳税、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以及以往年度被审计的情况等。针对不同管理层级,设定相应的预警指标,一旦指标出现异常波动,则及时调阅该单位相关审计资料,发现疑点,适时安排现场检查。三是进行专业化数据更新。建立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数据更新模式,根据审计对象不同管理层级,分别要求按月、按季或按年提供主要经济数据,动态掌握各类被审计单位的总体状况,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多点监控,达到数据管理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同时,尝试利用计算机服务器开放数据端口,与上下级审计机构实现数据共享,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
(作者单位:兰州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