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治理显成效 产业开发惠民生

14.06.2016  17:08

    本站讯     春夏季节,踏进甘肃省天水市小流域治理项目区,站在梁顶放眼望去,只见经过治理的小流域飞绿吐翠,花果飘香。通过治理,使461.80万亩梯田缠绕在山间,273.22万亩水保林呵护千山万壑,75.23万亩经果林助推脱贫致富,72.66万亩草地、62.35万亩封育林恢复山坡风光,91座淤地坝拦泥蓄水、减少入黄泥沙……天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得益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天水市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集中、流失程度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天水市广泛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梯田建设为突破口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走出了一条综合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真抓实干加速治理

 

    一、注重规划引领。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天水市坚持把治理水土流失与扶贫开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组织编制了《天水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依照规划,2013~2015年3年创建了“100万亩优质梯田”和“42条精品示范小流域”,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工作。

 

    二、整合项目资金。天水市各级党委、政府协调相关部门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发改、财政、农业、林业、交通、扶贫等各部门的强农惠农富农项目,多方筹资,解决了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健全了以项目资金为主、地方财政配套为辅、群众“一事一议”筹资为补充的投入保障体系。2013年,清水县在石沟河小流域治理中,统筹各部门带任务、带项目、带资金协同作战,新修水平梯田13080亩,兴修田间道路35千米,栽植行道树35千米,绿化荒坡1985亩,建成万亩优质核桃示范基地,小流域治理程度达到84.3%。通过整合项目资金,使集中连片、规模化治理得以开展,小流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规范建设管理。在项目建设中,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公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和财务审计制等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项目管理,为工程建设提质增效;同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机制,增加水土流失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了流域内群众脱贫步伐。

 

      四、突出产业开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梯田+水窖+果园”“梯田+种草+养殖”“梯田+农产品+加工”等高效旱作农业种植模式,发展壮大了秦州区罗玉沟流域大樱桃、麦积区南山流域万亩苹果、麦积区中山沟流域万亩葡萄、清水县石沟河流域万亩核桃等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收入成倍增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被当地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致富工程”。

 

荒山秃岭重现生机

 

    长期以来,一届届领导干部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一代代群众艰苦奋斗、不懈耕耘,天水市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显成效:建设了秦州区马莲山流域梯田、麦积区蒲池沟流域梯田、甘谷县阳屲梁流域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武山县桦林沟流域万亩全膜覆盖梯田、秦安县杨家沟流域蜜桃产业基地、张家川县王家梁流域梯田等一大批精品示范工程。全市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14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40.3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了65.76%。建成各类淤地坝91座,其中,治沟骨干工程20座,中型淤地坝14座,小型淤地坝60座,淤地面积达60公顷,各类淤地坝年减少入黄泥沙48万吨,年拦蓄径流150万立方米。2004年天水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

 

    经过治理的区域从坡面到沟道、从上游到下游进行层层拦蓄和全面防治,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生态建设目标,昔日荒山秃岭之地开始呈现出山清水秀、生产发展、安居乐业、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

 

      成就昭示希望,希望指引未来。“十三五”时期,天水市规划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平方千米,实现全市梯田化。届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供稿: 康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