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日报】脱贫路上“活水”来 定西市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扫描
财政资金撬动
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表明,越是贫困地区,往往越是金融的“盲区”。一方面农民贷款难、贷款贵,扩大再生产或转变生产模式缺乏金融资本,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安定区高峰乡红光村年近六十的农民马建军有所难忘,三年前因为异地扶贫搬迁,他的家从山区搬到了马路边,看着房前来来往往的人,他动了开百货店的念头,四处筹钱的他也找过银行,“我跑了很多趟,可是没抵押、没担保根本就见不到贷款的影子”他说。
2015年年底,马建军贷到了这样的5万元,不要担保抵押,还不收利息。他说:“白让我用3年,银行这次可真是破天荒,光利息就能给我省1万多元呢。”
马建军说的“破天荒”贷款就是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015年7月16日,按照省上部署,我市正式启动精准扶贫贷款工程,该工程实施期限为2015-2017年,对象是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对他们免抵押和担保,由财政全程全额贴息,额度为每户1-5万元,是名副其实为贫困人口量身定做的“脱贫贷款”。
“手中有钱,眼里才有活,身上才有劲。”高峰乡副乡长孙健说,“山沟沟的贫困群众最需要资金的支持,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让银行放开门槛,群众挤破门槛。现在马建军的‘便民服务部’开得很好,‘店掌柜’当得很‘攒劲’。”
市财政局工作人员景峰介绍,银行对信用风险十分敏感,不要求贷款户提供任何担保物,就敢如此大规模地放贷,其胆量来自财政注资担保、风险补偿、财政贴息的财政扶贫机制。
据了解,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由省、县两级财政和银行按照一定比例出资设立了风险补偿基金作为风险防控,并将大量的风险转移到了财政上,从而让银行吃上了“定心丸”。
“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上也有‘阔气’想法,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让他们的想法变成了现实。”渭源县五竹镇党委副书记郭继文说,“专项贷款的支持迸发了贫困群众压抑许久的内生活力。”
“再过几天,这8头猪就可以出栏了。”如今的姜卫军是五竹镇苏家口村小有名气的养猪大户,就在3年前,他还是养着几头猪的“小散户”。
他的启动资金,就是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其实我早就想扩大养殖规模,可是到银行借钱还得找3个熟悉的担保人,我哪有那能耐?后来,村干部说精准扶贫贷款不要担保,不要利息,我想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嘛,一定要好好利用,干出名堂。”
如今,和马建军、姜卫军一样有致富想法但因缺乏能够入银行“法眼”的担保物,而被拒之门外的贫困群众都享受到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大礼包”。
脱贫致富,资金不能缺席,但“贷款难、贷款贵”的瓶颈如何突破?
自2015年7月起,为破解这一长期制约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的难题,按照省上部署,我市全面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为贫困群众专门打造了一款免抵押担保,并由财政全额贴息的“脱贫贷款”,通过财政资金撬动、产业发展带动、多方责任联动这种金融扶贫新路子,有效地激发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三年来,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犹如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路上的一眼眼“活水”,源源不断地流进了贫困群众的田间地头、鸡舍羊圈、房前屋后,惠进万家,浇灌出了一朵朵喜人的“致富花”,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让贫困群众的致富梦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