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园 新生活 ——定西市易地搬迁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青藏高原过渡区,一些地方山高坡陡、环境恶劣,致使“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群众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安居、致富等方面无一不难。
怎样才能让群众不难?近年来,定西市不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力度,累计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3.7亿元,帮助20多万贫困人口搬出了深山,走出了一条新时期贫困地区“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精准扶贫之路。
对此,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说,农村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帮扶生活条件极度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就是补短板中的短板。
搬得出:让群众愿意搬、想搬、争着搬
雪后初霁,渭源县上湾乡漫坝河畔,一片银装素裹。
河畔两岸,是一座座新建的农家院落,白墙青瓦,如掩映在清晨薄雾中的一幅水墨画。这个像画一样的地方叫侯家寺,是当地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点内已经通上了干净平坦的水泥道路,排水工程、太阳能路灯、广场、村级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绿化工程已经完成,新居民全部来自上湾乡周家窑、凡家屲等7个深山村庄。
从20公里之外凡家屲村搬过来的宋尚武,是入住安置点最早的居民之一。去年,侯家寺安置点的新房子一交工,他就和家人急不可待地搬了进来。随后,他的生产生活“半径”自然而然地便有了扩大,常常是:骑着摩托车回旧村庄种药材,开着“三马子”十里八乡收药材,真正是种植收购两不误。对此,家住十公里外山上庄湾村的崔进堂十分羡慕,他说:“新锃锃的庄廓,平展展的马路,亮闪闪的路灯,热乎乎的新房,我要是贫困户,我也提前搬下来住一院!”与原来那些深山小村庄的“究貌”相比,侯家寺安置点已成为上湾乡人眼里的“福窝”。如今,谁家要娶新媳妇,女方家都得问一句:“你家在侯家寺有院新房子吗?有,这事咱就成!”
而为了建设好这个“福窝”,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近年来渭源县创新投融资机制,以财政易地搬迁项目为平台,先后整合了危旧房改造、通畅工程、人饮工程、农村电网改造等各类项目资金,对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了全面集中提升。尤其注重民居风貌、生态绿化和周边环境的治理,注重农村生活新风尚的引导和形成,努力要把安置点打造成全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同时,当地还争取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贷款政策,为4个乡镇13个安置点落实贷款1100万元,并由县农社向每家易地扶贫搬迁户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三年全额贴息贷款,以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困难问题。
为了让贫困群众“搬得出”,千方百计想办法的不止通渭一地。临洮县中铺镇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中,针对土地浪费大和征收成本高等问题大胆探索楼房安置模式,在上铺村安置点建起了和城里一模一样的19幢6层框架结构住宅楼,安置群众646户2717人,在全县开创了农村楼房安置的先例。同时,针对没有能力搬迁的特殊困难群众,采取“易地扶贫搬迁+集中供养”的方式,集中供养了全乡特殊困难群众387人。
“搬得出”的举措,赢来了群众“争着搬”。去年年底,临洮县中铺镇发生一件集体上访事件:各个村社派出代表到镇政府,不是要低保也不是要钱,诉求只有一个——加快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建设。
稳得住:想群众所想,建群众所需,干群众所盼
洮阳镇李范家村刘家湾,是临洮县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所在地。每天太阳出来,安置点的新居民车冬花就在村民广场上和一些农村媳妇们开始扭呀扭,和城里人一样跳起广场舞。
搬到安置点后,她家在广场边开了一个小超市。对于她的新“爱好”,家里的“掌柜”李建中意见颇大:“一入冬没事干,就学人家城里人跳舞,还搭上家里的电费。”
事实上,李建中的“不满”,代表了大多数易地扶贫搬迁户的顾虑:一是没事做,过得还是原来的日子,种地还不如老村庄方便;二是花费大,搬家花了很大一笔钱,如果坐吃山空还不如不搬。也就是说,搬迁户算了大小两笔账:小账是感情账,毕竟故土难离,划不划得来搬就看新村子能不能比旧村子日子过得更自如;大账是经济账,看新生活能不能比旧生活过得更好。而车冬花摆出的事实和预期,则代表了政府部门的考虑:搬得出,也要稳得住。
为了能“稳得住”搬迁户,定西市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各地政府做到三点:即想群众所想,建群众所需,干群众所盼。换而言之,就是建成后安置点不能像驴粪蛋表面光,中看不中用,而是要满足群众的生活生产需求,并引导群众把“家园意识”从老地方转移到新村子,建立新“故土”。为了做到这一点,各县区都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齐全”:让道路不见泥,雨水能进沟,晚上路有灯,夏天能纳凉;在精神生活上做到“丰富”:村村有广场,人人能跳舞,图书室有宝,常进能致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方便”:住宅商住能两用,上面住人下经商,不出村子有超市,门口就能下馆子,小感小冒找村医,儿童都进幼儿园。
“稳得住”的举措,增强了群众心理上的“稳定感”。因此,在临洮县洮阳镇李范家村刘家湾安置点,针对丈夫李建中的“不满”,妻子车冬花经常以事实进行反驳:“从大老远的山上搬到这地方来,不就是为了享福来的吗。将来,那村委会后面的养老院就是咱俩蹲的地方。”这种反驳,让李建中无话可说。如今,他们两口子都希望这个安置点早日建好,等山上的村民全部搬过来了,家里的生意就会越来越好。
能致富:家里能创业,出去能打工,眼里有市场,努力挖穷根
搬得出、稳得住,最终的目的是能致富。这是贫困群众从山里搬出来的目的,也是定西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临洮县针对不同区域的安置点做出了不同规划,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其中,在山坪区集中安置点重点推广发展旱作农业、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在川区集中安置点扶持发展商贸流通、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在园区集中安置点扶持发展劳务、运输、餐饮等服务业,千方百计增加搬迁群众收入。目前,全县已扶持搬迁群众修建养殖暖棚519座,输转产业工人510人,让群众在家里就能创业,外出有地方打工。
通渭县则从增强搬迁群众的“造血”能力入手,加大了对搬迁群众劳动技能培训,要求每户能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能,发展设施农业和畜牧养殖业或进城务工,瞅准市场需求不断拓宽致富门路。其中,侯家寺安置点为了安置搬迁户“能致富”推行了三条举措:一是规划建设新型农业连栋温室,采取“公司+农户”模式为搬迁农户提供就业岗位;二是依托侯家寺安置点紧邻临渭高速出口和212国道线的区位优势,在侯家寺安置点规划建设占地30亩的集仓储、装卸、配送、餐饮、住宿、汽车维修等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带动安置点农户就业;为安置点565户适合发展光伏发电的搬迁户每户安装3KW光伏发电设备,每年户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
“能致富”的举措,激发群众致富的热情。对未来的生活,每天早上都要跳广场舞的车冬花信心十足:“过去在山里,几辈子人累死累活吃不上、住不好,搬出来后不仅住上了砖瓦房,又靠近县城,只要勤快就有钱挣。”车冬花说,原来经常在电视上听见“新农村”这个词,新农村到底是啥样,她不知道,但她喜欢叫她的新家为新农村。(记者杨世智 定西日报记者晁君杰)